《信长之野望》关于封地和石高的几个问题

share
1、一块土地的石高,是分封的时候一次性划定的估计产量,还是实际产量?游戏里是做成每个城有一定石高,一个大名的所有城加一起就是总石高,每个城的石高是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提升的。那么说某一历史时期这个大名多少万石、那个大名多少万石,这个数字是分给他的时候这些土地的总石高,还是经过大名经营后的实际产量
2、国人众、忍者里之类的东西有石高么?游戏里国人众都是类似于雇佣兵营地的东西,没有土地,但实际上国人众应该是有土地的,他们的土地对应的石高是自己独立的,还是直接加到所在地对应的大名身上?如果大名和国人众关系不好,是不是相当于损失掉国人众那部分的石高
3、为什么都认为石高决定了动员兵力?石高仅仅代表大名的一部分收入,还不算各种额外增收手段,而收入也只代表不亏空的情况下可以养活的常备军的数量。如果是一次性动员,更多是看存款而不是收入。兵力这方面历代游戏都容易搞出几百万人打来打去,拿游戏的机制是没法类比的

:石高,以前是通过大名自己统计,上报中央,也就是织田和丰臣初期。后来,丰臣逐渐控制全国,对各地派遣专员勘定奉行,对各地测量,这事也会因为大名与奉行或中央关系良好,例如长宗我部元亲,可以少报。到了德川幕府时期,社会安定,重新勘定。石高代表大名的地位和责任,过高需要更多的赋役,过少会被幕府责罚也影响自己在大名中的尊严,土佐山内家也就是为了四国第一而虚报石高。历史发展,有的地方,石高会下降,也有的地方开发新田,这些是动态发展的。关于幕府会不会重新勘定,更改数据,我便不是很清楚了。 发布于 2022-04-15 12:01:18

离弦08:蛋糕跟城没有关系,一国一城和暴铺的产能一样 发布于 2022-04-14 09:07:18

南无提督大明神:1.分封或安堵的时候一般会进行检地,检地也可能是指出检地。既然是根据土地面积折算的产量,那自然是估计产量。【某一历史时期这个大名多少万石、那个大名多少万石】【这个数字是分给他的时候这些土地的总石高】,经营后的叫实高。
2.石高是不是算入当地大名要看是否处于上下级关系,如果不从属于大名自然就不算入大名石高,比如一些寺社都是独立算石高的。
3.在分封制下,大名赐予领主领地(石高),作为条件领主要为大名提供军役(士兵),这个军役指标就是石高/军役比例。所以石高决定了军队人数这一点是没有错的。临时动员依赖存款这也没有错,所以兵源可以分为常备军和征召军。
【在石高收入准确的前提下】,石高是可以【完全】作为兵力依据的,因为士兵的收入是极大程度依附于土地的(除非有某种特别大量的额外收入,如金矿)。
万石250***本战史用战国末期万石200和万石300平均出来的东西,属于上级向下级制定的最低军役要求,参考价值并不高。
江户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千石26人,即万石260人,但这260人里有180人是后勤,战兵率很低,这可以说是江户幕府削弱大名战斗力的一种做法,让军队集结到江户,劳民伤财,但实际兵力却很低,而且兵种搭配极不合理,即便有逆心也无法跟幕府本体抗衡。这也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一般一万石领地的全部理论兵力在250~300之间,战场距离越短参战率越高,战场距离越远参战率越低,但后勤比例增加,因此跨境作战的总人数可能会虚高。
※兵农分离以前武士也是应征的。
※足轻跟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不太一样。 发布于 2022-04-14 08:40:18

璇玑劫:你这么一说好像涉及了我的知识盲区~ 发布于 2022-04-14 07:53:08

自由的乌鸦9:正如6楼所说,“石高”的本质是上级(比如幕府)向下级(比如诸藩)摊派义务(兵役、劳役,参加战争或参与大型工程)的依据,而非实际的粮食产量。所以才会有“表高”和“实高”的区别。大部分情况下,表高都会低于实高,因为大部分藩都不会如实向幕府汇报自己的实际收入,就好像今天的民营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会如实上报自己的经营收入。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土佐。16世纪末,在丰臣时代,太合检地时,长宗我部氏所申报的土佐国石高只有区区9.8万石,丰臣也睁一眼闭一眼认了。但关原合战后,长宗我部氏彻底完蛋,山内一丰成为藩主后对石高重新进行检地,并在庆长10年(1605年)向幕府申报,一跃为20.26万石。
到元和元年(1615年),阿波徳岛藩在淡路国的石高申报从17万石增至25.7万石。土佐藩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为了保住自己“四国第一藩”的地位,因而也增报到25.7万余石,非要超过阿波徳岛藩。不过幕府没有承认山内家的增报,正式的记载依然是20.26万石。由此可见,对“表高”的准确性不要太高估。 发布于 2022-04-14 07:49:08

松嶋菱:所谓每万石出兵250人,只是和平年代按照低动员率制定的「摊派标准」,大名实际能承担的兵役远远不止此数。
战国时代数万石领地的领主能出兵数千人(十石出一人)甚至更多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国人领主,出兵动员率更高。
按游戏来打比方,长宗我部的西海之主其实才是战国领主的常态。毕竟把农民全民皆兵地武装起来,比依靠灰色收入挣钱然后雇足轻省事得多。
像织田、六角(定赖)、北条那样不是只想着怎么把农兵最大化,而是把大量精力用来种田的领主,才是当时难能可贵的有理想的政治家。 发布于 2022-04-14 07:34:08

松嶋菱:战国时代兵力浮动巨大,大名的实际常备兵力往往成谜。
因为从石高只可以推算出农兵和领民兵的数量,但是用钱临时招募的足轻、浪人和雇佣军,这与石高没有关系,反而与大名在石高之外隐藏的灰色收入有关。
例如金山、渔港,或者本来应该种稻米的土地改种经济作物,减少实收石高,来增加金钱收入。减少石高收益(同时也减少了石高所支撑的农兵数量),换取收入更多金钱(同时也增加了用金钱雇佣的足轻数量),这就是兵农分离的基础。 发布于 2022-04-14 07:31:58

松嶋菱:石高不是实际产量,是假设你把全部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稻米,计算出的土地价值(假设稻米产量)。其本质是「计算出来的土地价值」,而不是实际的收获量。重点是「价值」二字。
所谓石高决定动员力,我已经在以前的贴子解释过无数次了,是上级领主向下级领主摊派的军事役务,不反映下级领主的实际兵力。
打个假设的比方,你的君主给你的工资是年金一千元,代价是你必须组织三百人的常备军,随传随到,随时为君主出征。
那么在战国时代,由于大米是硬通货(可以直接当钱使用),所以你的工资收入年金一千元,被换算成「年金一千≈稻米一万石=年产稻米一万石的领地」,所以你的君主给你一块「假定年产量一万石」的领地,就算是给了你一千元年金,你就按一千元的标准出兵三百人。
你实收多少粮食根本不重要,甚至你领地上有多少人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收下了「≈年金一千」的土地,你就要按实收年金一千的义务,去承担你的出兵责任。这就是分封制。 发布于 2022-04-14 07:29:58

萌之信仰:然后国众是有自己的领地的,取决于向哪家效力。实质上豪族,国众是最小规模的势力,成为大名需要一定的实力以及其他势力的承认。豪族不满足这些条件。
石高决定人口,早期兵役制度不存在,能募集的兵力除去客观条件就是看大名的战争意愿。把农夫临时转成农兵,代价就是国内的田地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很好的打理,而且如果作战胜利,需要让手下劫掠来补充原先的收入。所以军纪基本没法保证。
随着势力扩大,要么出钱养常备,要么勘定领内石高来制定兵役。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军队能有足够兵力和纪律性,保障国内发展。 发布于 2022-04-14 07:22:28

guobaiyuan:印象里是先测量土地,得出该地区产量,分出多少就依照当时测量的来分,至于以后干旱了是你倒霉,丰收是你赚了。至于国人和大名,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土地认可,不管国人的土地有多少石高,这片土地就是归你国人的,战国后期和安土时期好像还不是统一的石高制,也有用金钱贯高制的,也就丰臣德川时期统一了量。记得石高换算兵力还是江户时代的说法,兵农分离前看的是动员力,你可以靠金钱、靠粮食、靠人格魅力来招募可动员的兵力 发布于 2022-04-14 07:21:58

萌之信仰:石高这个东西,是不管你什么土地,哪怕是盖了房子的,都假装你在种地,种水稻。然后上等田1.5石一段,中等1.3石,下等1.1石。这叫表高。实际种地产出叫实高 发布于 2022-04-14 07:20:48

更多《信长之野望》关于封地和石高的几个问题相关问题

问题:《信长之野望》关于封地和石高的几个问题

回答:这题完全就是送分的 详情 >

问题:《信长之野望》明智光秀的真实水平到底有没有百万石的程度?

回答:重新看了一下,并没有你们两个那种感觉。。。开头说了一句“情书”,结尾署名“爱你的尤弥尔”,剩下的部分都在说自己的身世。说实话,我没觉得这能体现出爱情,第一次看的时候认为情书是调侃,署名是正常礼仪。所以我还是相信最初的说法。 详情 >

问题:《信长之野望》破案了 石高的石读作胡

回答:很合理,艾伦格斗比让厉害,立体机动也不差,后来变差了是因为总变巨人作战,对立体机动不熟练了,仔细看漫画或动画就能发现,艾伦前期和后期,对于立体机动的熟练度明显不同,后期弱于前期 详情 >

问题:《信长之野望》关于织田信长和武田信玄起点高低的疑问

回答: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详情 >

问题:《信长之野望》这个,。。家康对自己人也太小气了把

回答:怎么老是有人说像……真的一点都不像好吧,颜色,造型,语气,性格……没有一点相同的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