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艾尔登法环背刺机制

share
玩了几百小时艾尔登法环和好几年的魂系列,你真的了解背刺机制吗?

大家好,我是小新。这期我们来深入聊聊上千小时的玩家都不知道的背刺机制。那么废话不多说,好评加订阅我们直接开始。首先来解答一个最基础,但其实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问题,面板差距巨大的特大剑和短剑,为什么背刺伤害反而是短剑更高?游戏中影响背刺伤害的因素一共有四个,武器面板攻击力、致命一击倍率、背刺招式倍率和敌人的抗性。这里我们不讨论敌人的抗性,重点来讨论一下其他三个因素。武器面板攻击力和致命一击倍率都可以直接在数据面板里看到,只是少数武器具有特殊的致命一击倍率,因此相较于其他同类武器更适合用于处决和背刺。还有一个背刺招式倍率,这个就无法在游戏里直接看到了,我这里已经帮大家解包整理了一下,背刺招式倍率由武器种类决定,是一个固定值的隐藏属性,而有的武器种类天然无法触发处决和背刺,可以看到短剑的背刺招式倍率相当高,所以适合于背刺,甚至短剑的背刺招式倍率还曾在1.10版本更新后特别提升过。好的,下面给出具体的背刺伤害算法公式。算法很简单,背刺的伤害是由武器面板攻击力、致命一击倍率和背刺招式倍率三者的成绩在经过敌人的抗性计算后得来的。因为敌人种类众多不好讨论。我们主要研究三者的沉积,这个中间量称为背刺伤害。到此我们就可以解释视频开头提出的问题了,敌手的致命一击倍率和背刺招式倍率都更高,因此即使与双手之间面板差异巨大,但背刺的伤害却反而更高。为方便大家对比,这里进一步将致命一击倍率和背刺招式倍率的成绩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中间量,称为背刺伤害倍率。不用担心,想抄作业的玩家可以直接看这个算好数据的表格,顺便还可以看到正面处决的相关数据。不过这里是以全属性99为基准的,不同加点和等级下当然会产生差异,但如果不知道用什么的话,就建议大家直接无脑选刺剑短剑。此外,这个表里还有个异类,就是蕾拉娜的对剑,可以看到虽然有高额的面板攻击力,但背刺的实际伤害相当低,还不如寒冷质变的侍女剑,这是因为蕾拉娜的对剑是比较特殊的会商船队武器,具有一定的面板欺诈。虽然蕾拉娜的对剑的面板看上去有酸属性混双,但实际左手火焰伤害倍率为零,所以仅能表达出武器面板上的物理伤害和魔力伤害。反过来右手仅能表达物理伤害和火焰伤害,这就是其面板虚高的原因。敌人的种类决定了敌人的可被背刺性,不是所有敌人都可以被刺,野兽型和大体积的boss是天然无法被刺的,因为官方根本没有制作相关动画,全游戏151种无法被刺的敌人,具体就是这些,这里已经没有遗漏,是经过解包和实测的完整列表表格,仅简单展示一下,不建议各位暂停,细看大图,我会放在评论区置顶。也有少部分boss和精英怪需要打出削韧硬直才可以触发背刺,但这种情况其实更推荐直接正面处决,伤害更高。但这类敌人也有个特例,就是DLC的锻造魔像,他们无法被正面处决,所以打出硬值之后收益最大化的方法就是先砍一刀再背刺。全游戏需要打出削韧硬直才可被刺的敌人仅24种。其他93种敌人就是可以在常态直接引发背刺的类型了。这些没有太多好说的,各位直接看表。好的,较为浅层 的内容讲解完毕。接下来进入本视频最核心的内容,背刺的触发机制。这里我们以可直接背刺的玩家模型为例,用特殊的手段显示模型的背刺动作判定范围,也就是这个扇形状区域。当其变为橙色时,就代表攻击方可以触发背刺动作。先来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背刺一定无法触发?当敌方处于任意受击动画的硬直过程中,或者跳跃等滞空的落地状态时,背刺动作判定范围会强制关闭,可以看到颜色变灰,此时背刺一定无法触发。不过注意这并不包括敌人的跳跃攻击后摇,敌人在进攻过程中一旦出手,恰恰是一个比较好的背刺时机。此外有高低差的地形也会影响背刺触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扇形判定区域是有一定高度限制的,如果地形高低差超过这个允许高度,就必定无法触发背刺。好的,下面来详细聊聊背刺判定规则。背刺的成立共分为两个过程,攻击方触发背刺动作第一部分以及判决是否成功背刺。我们前面展示的扇形区域其实就是这里的过程一。过程一,攻击方触发背刺动作第一部分,攻击方在背刺区域内以允许的角度使用轻攻击,就会触发背刺动作第一部分,具体就是图中绿色的区域,但只是出了背刺动作,第一部分还不一定能成功,背刺有时候就会像这样吸不回来,这是因为背刺动作第一部分还会进行一次独立的判决,也就是过程2。过程二,判决是否成功背刺背刺动画第一部分在播放到固定时刻的时候,会触发背刺吸附判定窗口,如果敌方在这段时间内没有逃出图中蓝色区域,就会跳转至背刺动画第二部分,也就是常见的强制吸附对手背刺成功。讲起来可能有些复杂,这里给出一张简化的流程图,方便大家理解。刚才有讲到背刺动画第一部分在播放到固定时刻的时候,会触发背刺吸附判定窗口。在艾尔登法环里,不同武器的背刺吸附判定窗口都出现在同一时刻。具体说来就是背刺动作第一部分的第六帧到第八祯,由此说明不同武器的吸力是完全相同的,不要被历代的经验所迷惑,认为重武器不好被刺。本作中不同武器类型被自动化,在游戏性上的差异仅有一点,就是背刺失败动作的后摇会有所不同。那么这么长时间以来,玩家间口口相传的重武器不好被刺的说法从何而来呢?因为魂三中重武器的背刺吸附判定窗口判定时间更长,起始帧更滞后,当然不容易触发背刺,也就是说艾尔登法环优化了这个问题。下面来聊聊如何提高背刺伤害。首先,上buff或武器附魔等直接或间接增加武器攻击力的方法肯定是可以的。刺剑护符增加17%主角伤害。值得一说的是旧作魂三中的黄昏戒指才有暗属性伤害的武器,无法在PVP中受到正常加成的问题。但艾尔登法环的刺剑护符没有类似的毛病,在敌人没有发现你的情况下,偷袭背刺会有20%的增伤效果,但其实旧版中偷袭背刺增伤曾为25%,不知道是哪个版本暗改削弱了?此外,双手共持武器并不会增加背刺伤害,只有一种情况会有区别,就是你单持无法达到武器的最低力量需求,但是双手共持能够达到。还有一个DLC新增的护符,戒错刀在触发处决后20秒内增加玩家造成的伤害,也是处决玩法必带的护符。最后是染红胸刀和染蓝胸刀,在一周目前中期比较实用,可以变相提高容错率,也提供相当不错的续航。视频的结尾,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这种核心机制的解剖研究十分不易。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请不要吝啬你的点赞和关注。视频中出现的所有图表大图,我会放在视频简介和评论区置顶。那么我是小新,持续输出干货内容,下期再见。
《艾尔登法环背刺攻略:伤害提升与触发技巧全解析》

在《艾尔登法环》的世界中,背刺是一项极具策略性的战斗技巧。想要提升背刺伤害,武器面板攻击力是基础,选择高攻武器能带来直接提升。致命一击倍率也不容忽视,部分武器有特殊倍率,对处决和背刺更有利。背刺招式倍率由武器种类决定,短剑的背刺招式倍率较高,适合背刺。

触发背刺时,要留意敌人动作。处于受击动画硬直或跳跃落地状态时,背刺判定范围会关闭。利用敌人进攻出手的时机,往往能找到绝佳背刺机会。高低差地形也会影响背刺,注意扇形判定区域高度限制。

战斗中,先触发背刺动作第一部分,在背刺区域内用轻攻击。成功触发后,背刺动画第一部分播放到特定时刻,会出现吸附判定窗口,敌人未逃出蓝色区域则背刺成功。不同武器的吸附判定窗口在同一时刻,即背刺动作第一部分的第六帧到第八祯,不要被重武器难背刺的观念误导。

提升背刺伤害的方法多样。上buff、武器附魔增加攻击力,刺剑护符能提升伤害。偷袭背刺有增伤效果,双手共持武器一般不增加背刺伤害,但特殊情况除外。DLC新增的戒错刀在处决后能增加伤害,染红胸刀和染蓝胸刀在一周目中期实用,可提高容错率与续航。掌握这些技巧,让你在艾尔登法环的战斗中背刺更出色!
艾尔登法环,背刺机制,武器面板,致命一击,背刺招式
[Q]:艾尔登法环中影响背刺伤害的因素有哪些?
[A]:武器面板攻击力、致命一击倍率、背刺招式倍率和敌人的抗性。
[Q]:为什么面板差距大时,短剑背刺伤害比特大剑高?
[A]:短剑的背刺招式倍率相当高,所以适合背刺,伤害更高。
[Q]:哪些敌人无法被刺?
[A]:野兽型和大体积的boss天然无法被刺,全游戏有151种。
[Q]:背刺判定规则是什么?
[A]:分为两个过程,攻击方先触发背刺动作第一部分,在特定区域用轻攻击;然后背刺动画第一部分播放到固定时刻,触发吸附判定窗口,敌人未逃出蓝色区域则背刺成功。
[Q]:不同武器背刺有什么差异?
[A]:不同武器的吸力相同,背刺吸附判定窗口都在背刺动作第一部分的第六帧到第八祯;游戏性差异仅在于背刺失败动作的后摇不同。
[Q]:如何提高背刺伤害?
[A]:上buff或武器附魔增加攻击力;刺剑护符增加17%主角伤害;偷袭背刺有20%增伤效果;双手共持武器一般不增加背刺伤害,特殊情况除外;DLC新增的戒错刀在触发处决后20秒内增加玩家造成的伤害;染红胸刀和染蓝胸刀在一周目中期实用,可提高容错率与续航。
[Q]:背刺动作判定范围在什么情况下会关闭?
[A]:当敌方处于任意受击动画的硬直过程中,或者跳跃等滞空的落地状态时,背刺动作判定范围会强制关闭。
[Q]:重武器不好被刺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A]:因为魂三中重武器的背刺吸附判定窗口判定时间更长,起始帧更滞后,不容易触发背刺,而艾尔登法环优化了这个问题。

更多深入探讨艾尔登法环背刺机制相关问题

问题:《炉石传说》玩艾尔登法环玩了个法师被鄙视了说我为了过而玩我想说一句人类不

回答:??更新了?? 详情 >

问题:《地下城与勇士》想氪金提升,又不想氪太多

回答:萨乌罗算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 详情 >

问题:最近总有人说龙之谷没落了。我就问,现在哪里有比龙之谷更优秀更

回答:在哪里可以看? 详情 >

问题:《英雄联盟》龙年全部拿下!这样算不算比较欧皇了!

回答:他会慢慢习惯的 详情 >

问题:《lol》探讨一个东西,配合机制

回答:你应该问是一露党多还是一织党多,嘿嘿 详情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