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细说宋元之北宋风云史诗——转载+评论

share
这是我在天涯论坛看到的帖子,作者叫迅发,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完了从三国到五代十国将近八百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写北宋,已经写到耶律洪基(1032-1101)即位了,但北宋还没出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在所有的历史性书籍中,从来没有像他这样既严谨又翔实的作品。我曾经一路追着他的帖子,然后由于他的北宋史长期不更新,我就打算重新读一遍他的书,从三国开始。我从2014年追他的帖子(那个时候他才刚写到南北朝后期,隋朝尚未统一天下),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而这些年我对历史也了解的更深入了,所以之后我看他的帖子都是一遍看一边对他提及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论,有的时候我评论的内容甚至不比他写的原文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天涯论坛看他的帖子,甚至可以直接买他的书(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已经出版了),不过我觉得我写的评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好了,话不多说,无论有没有人看,我就一天转载两节《细说北宋》的内容以及我的评论吧。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

弘毅大师:一月二日,赵匡胤命令殿前副都点检、镇宁(治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节度使慕容延钊率领先头部队出发,慕容延钊被任命的职务是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随同慕容延钊出发的,可能还有: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此时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以及他的下属侍卫步军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等率领的侍卫军。
慕容延钊的部队出发以后,大梁城内就传出liuyan,称将要在出兵之日拥立点检为tianzi,大梁百姓一片恐慌,纷纷盘算着要逃出城去,唯独内庭对此浑然不觉。《涑水记闻》、《邵氏闻见录》记载,赵匡胤也听说了这种流言,他非常担心,暗中告诉家人说:“外面四处传出这种流言,该如何是好呢?”原文称是赵匡胤的姐姐,有人称是魏国大长公主,一脸铁青,正在厨房忙碌,听了赵匡胤这话,当即拿起擀面杖就追打起赵匡胤来,说道:“大丈夫遇到大事,怎么干自己决定,竟然跑回家里来吓唬我们这些妇女们!”赵匡胤一声不吭,走了出去。根据《宋史》的记载,赵匡胤只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姐姐早死,妹妹是赵匡胤的同父同母妹,原来嫁给米福德,米福德死后寡居在家。等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封这个妹妹为燕国大长公主,把这个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因此,书中记载的追打赵匡胤的,应该就是燕国长公主。而秦国长公主则是赵匡胤的长女。赵匡胤也有三个女儿,分别是秦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陈国大长公主,因此,书中是误记了。
发布于 2021-02-16 19:48:17

弘毅大师:七、陈桥兵变(1)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一月一日,这是后周恭帝郭宗训登基的第一个元旦,朝廷群臣奉上各自的名字给新皇帝道贺。
就在这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突然,镇州(成德军治所,今河北省正定县)、定州(义武军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二州,向朝廷告急,称北汉军队从土门东下,与辽军合兵一处,大举南下了!当天,恭帝即下诏命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北征。
那么,当时前方的情况到底怎样?辽军和北汉军队是否真的大举南下了呢?根据《辽史》记载,全然没有此事,这完全就是个假情报。如今的辽国皇帝是第四任皇帝辽穆宗耶律璟,此人残忍昏庸,整日不理国政,史称他“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加之辽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辽国已经由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的极盛显现出了中衰的迹象,还是在去年四月的时候,后周世宗伐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就夺取了辽国的淤口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瓦桥关(今雄安新区),当时的辽国反应迟缓。辽国南京(今北京市)留守萧思温,是耶律璟的姐夫,此人只是凭借着驸马身份才登上高位,并无将帅之才,在他的恳请下,耶律璟这才南下到了南京。不久,周世宗得病,改瓦桥关为雄州(今雄安新区)、益津关为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留下义成节度使陈思让担任雄州都部署,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担任霸州都部署,然后,领兵南返。听说周世宗南返以后,耶律璟也离开南京北归,到去年十二月回到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另外,根据《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的记载,在后周恭帝继位以后到如今的半年时间里,北汉与后周之间也并没有发生过战事。那么,为什么偏偏就在新年的第一天,会突然传来辽军、北汉联军大举南下的消息呢? 发布于 2021-02-16 19:48:07

弘毅大师:以常情推断,在世宗拿到这个木片时,首先会做出两种判断:一是这是天意。假如这是真的天意,对于世宗来说,就是做掉张永德,或者解除其兵权,实践证明,他的确这么做了,为了防患于未然。第二种判断是对张永德的人为陷害。如果这样的话,就引出下一个问题,即这是谁送来的。有了张永德与李重进昔日的矛盾,有了过去对李重进种种心存不轨的谣言,有了瓦桥关,李重进迟到赶来,有了李重进原本就比世宗年长,最有可能称帝等等铺垫,由不得世宗会对李重进有所怀疑,即试图弄掉张永德的人可能是李重进。 发布于 2021-02-16 15:32:07

弘毅大师:这个小小的木片,给了世宗一个大大的难题,幕后黑手用一个小木片可谓是一箭双雕,将殿前司和侍卫司这两个最高长官都借世宗之手给打压下去了。实际上,虽然李重进官职还是侍卫司的最高长官,但由于他从显德五年就已经被派往天平军了,只是名义上的禁军最高将领,尤其是在韩通被加授同平章事之后,侍卫司实际的最高长官就变成了韩通,而在朝廷看来,李重进已被当成是一名藩镇大员了。而这个小小的木片,也让李重进在世宗去世后返回朝廷成为了泡影。 发布于 2021-02-16 15:32:07

弘毅大师:六、步步惊心(2)
不过,张永德和李重进这两个世宗的近亲,也是两大禁军系统的最高统帅之间却是矛盾重重。
张永德经常说李重进的坏话,一次,还趁着酒醉声称李重进心怀不GUI,此言一出,令其身边的将领们均大吃一惊。还是在前线时,张永德就曾经偷偷派遣xin fu向世宗密报,世宗并不相信,也不介意。最终,还是李重进胸怀宽广,单身匹马亲自来到张永德的军中,给张永德敬酒,说道:“我与你都是国家的肺腑之臣,应当同心协力,一起辅佐王室,你为何如此怀疑我呢?”张永德也释怀了。其间,将军齐藏珍曾经游说过李重进,等回军之后,世宗得知此事大怒,借其妄称检校官将其诛杀,史称:“盖不欲暴其恶迹也。”(《旧五代史〮齐藏珍传》)当然,世宗这样做还顾及到李重进的感受,显然,以李重进的地位,不能不令世宗对其有所jing ti,此后,李重进被加授检校太傅兼侍中,改任天平节度使。南唐李璟称臣,提出hua jiang wei jie,世宗就撤军北还了,留下李重进驻守扬州,不久,他又奉命返回本镇。显德六年世宗北征,李重进也领兵前来。等世宗生病南返,又命令李重进领兵西进,进攻协同辽军作战的北汉军队,斩首两千余级。 发布于 2021-02-16 15:31:57

弘毅大师:当我们看到世宗在临终之前似乎对李重进有所疏远时,又不禁令我们再次想到那个“点检做TIANZI”的小小木片。 发布于 2021-02-16 15:31:57

弘毅大师:五、步步惊心(1)
赵匡胤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自己身边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实力雄厚的JI TUAN,这个集团有谋士、有武将、有支持者、有爪牙。
赵匡胤不仅牢牢地控制了精锐的殿前司,他本人是殿前司都点检,好友慕容延钊是殿前司的副都点检,把兄弟石守信是殿前司的都指挥使,把兄弟王审琦是殿前司铁骑右厢都指挥使,把兄弟韩重赟是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殿前司的中下级军官也大都是赵匡胤的人。与此同时,他还染指侍卫司,把侍卫司的两位长官都指挥使李重进和副都指挥使韩通架空了。他的好友韩令坤是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把兄弟刘光义是侍卫司龙捷(马军)右厢都指挥使;同宗赵晁是侍卫司虎捷(步军)左厢都指挥使等等。除此之外,他的实力也足以影响到朝廷高级军政人物的调派,从世宗去世后,朝廷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诸如,将世宗的近亲李重进从天平节度使调至更远的淮南担任节度使;将赵匡胤的YIJI SHI LI、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袁彦调离侍卫司,改任保义军节度使等等,进一步分散了侍卫司忠于后周皇室的力量,加强了赵匡胤对侍卫司的控制。
前述《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乾德元年十二月己亥”条郑起、杨徽之被贬,透漏出赵匡胤对二人迥然不同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显然,郑起的建议到宰相范质那里就被打压下去了,对赵匡胤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而杨徽之的建议则是直接说给周世宗的,我们不知道杨徽之的建议是否对周世宗有所触动,不过,从赵匡胤后来坚决要杀杨徽之来看,多多少少对赵匡胤是有影响的。
那么,赵匡胤是否曾经想过要提前采取行动?显德六年的北伐出现的诸多诡异之处是否与此有些关联呢?北伐之前,宰相范质突然生病,留在了京师;在前线,世宗身边仅有不足一旅之众,暴露于敌军之下;刚到瓦桥关,世宗就突然得病,病因不详;接着就出现了“点检做TIAN ZI”的木片;回师途中,范质病好前往迎驾;澶州时世宗逗留不进等等,这一切都显得如此的不同寻常。不过,要我们说出确切的答案,竟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发布于 2021-02-16 15:31:47

弘毅大师:此外,还有皇甫继明,史称:“冀州蓚人。继明身长七尺,善骑射,以膂力闻郡中。刺史张廷翰以隶左右,荐于太祖,补殿前指挥使,历左右番押班都知。”张琼,史称:“大名馆陶人。世为牙中军。琼少有勇力,善射,隶太祖帐下。……及攻寿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太祖壮之。”杨信,史称:“瀛州人。初名义。显德中,隶太祖麾下为裨校。”米信,史称:“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周祖即位,隶护圣军。从世宗征高平,以功迁龙捷散都头。太祖总禁兵,以信隶麾下,得给使左右,遂委心焉,改名信,署牙校。”田重进,“幽州人。形质奇伟,有武力。周显德中,应募为卒,隶太祖麾下。”崔翰,“字仲文,京兆万年人。少有大志,风姿伟秀,太祖见而奇之,以隶麾下。”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世宗亲征至高平……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候。”李汉超,“云州云中人。始事邺帅范延光,不为所知。又事郓帅高行周,亦不见亲信。会周世宗镇澶渊,汉超遂委质焉。即位,补殿前指挥使,三迁殿前都虞候。”罗彦瓌,“并州太原人……周初,迁散员都虞候……世宗嗣位,召为伴饮指挥使,改马步军都军头……迁散指挥都虞候。”王彦升,“字光烈,性残忍多力,善击剑,号‘王剑儿’,本蜀人,后唐同光中,蜀平,徙家洛阳……晋天福中,转内殿直。开运初,契丹围大名,少帝(后晋出帝石重贵)幸澶州,募勇敢士赍诏纳城中,彦升与罗彦瓌应之。一夕突围而入,以功迁护圣指挥使。周广顺中……以功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累转铁骑右第二军都校……散员都指挥使。” 发布于 2021-02-16 12:37:07

弘毅大师:四、太阿倒持(3)
第二类是赵匡胤的把兄弟。
根据《宋朝事实》卷九的记载,赵匡胤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成义社十兄弟。我们不知道这十人是何时结拜的,但是,根据常情推断,极有可能是在赵匡胤投军后不久,也有可能是在赵匡胤在军中有了一定地位和野心之后。可想而知,结义之时,定会有“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誓言,因此,这些人是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
我们再来看这些人如今的职务。
在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中间,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生平事迹不详,在此不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都是在后周禁军中为官,我们说以下五人。
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汉时,在枢密使郭威帐下任职,由此结识了赵匡胤。郭威建立后周后,石守信被晋升为禁军亲卫都虞侯。后周世宗继位后,石守信因战功被晋升为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的骑兵统帅,地位次于殿前司都虞候赵匡胤。显德五年讨伐南唐之后,石守信又因战功被晋升为殿前司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直接总指挥,地位仅次于殿前司都虞候。显德六年后周伐辽,陆路总指挥(陆路都部署)是侍卫司都虞候韩通,此时,石守信已经升任殿前司的都虞候,担任陆路副总指挥(陆路副都部署)。战后,因世宗还是对张永德放心不下,就解除了张永德的军职,加授其为同平章事,而晋升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水涨船高,石守信也依序被提拔为殿前司都指挥使。
王审琦,字仲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后汉末年,与赵匡胤差不多的时间里,投奔于郭威帐下,郭威建立后周后,他被晋升为殿前司铁骑指挥使。世宗继位后,高平之战以后,他因功被提拔为殿前司铁骑都虞侯,又改任殿前司铁骑右厢第二军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世宗讨伐南唐,王审琦因功改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四年,转任殿前司控鹤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五年,改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一直在殿前司内任职,也一直是石守信的部下,更是赵匡胤的部下。《石林燕语》亦称:“王审琦微时,与太祖相善,后以佐命功,尤亲近。”是赵匡胤集团的核心成员。
韩重赟,磁州武安人。他投奔到郭威帐下,与赵匡胤等人经历相同。郭威建立后周后,韩重赟担任左班殿直副都知。高平之战后,因战功被晋升为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年,升任为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李继勋,大名元城人。后汉末年,郭威镇守邺都时,李继勋投靠到郭威帐下,到后周初年,他已经升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了,升迁比赵匡胤等人都快。世宗继位,高平之战后,他又因战功被晋升为殿前都虞侯(接替韩令坤),没过多久,世宗回京后,进行大规模整军,将其调任侍卫司,担任侍卫司虎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匡胤因而才继任为殿前司都虞侯。同年十月,李继勋又被升任为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不过,到了显德三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时战败,世宗不仅没有对他予以重责,反而升任其为河阳三城(治所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节度使,直到次年,才免去其节度使,贬为右武卫大将军。到显德六年世宗攻辽时,李继勋担任战棹左厢都部署,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下。战后,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治所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节度使。
刘光义,其曾祖是唐末大名鼎鼎、割据一方的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祖父刘守文曾任横海(治所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节度使,此后,刘守文被弟弟刘守光所杀,刘光义的父亲携家南逃。北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给其赐名为刘廷让。后汉时期,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刘光义前来投奔。郭威建立后周后,担任内殿直押班,逐渐晋升至侍卫司龙捷指挥使,世宗时期,又被晋升为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第三类是赵匡胤“同宗”、故旧、亲戚、好友。
发布于 2021-02-16 12:36:47

弘毅大师:在后周军中,赵匡胤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自己的XIN FU,归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赵匡胤的上级。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人。家中非常富裕,唐末晋王李KE YONG镇守并州时,因军需不足,就挑选一些富家子弟掌管财政,一旦出现用度不足,就杀了这些富家子弟,将其抄家。张永德的曾祖张丕在任期间,军府仓库钱财有余,同族的人依次轮做此任,全家一起到张丕面前哭诉哀求,请张丕代为再当一年。张永德的父亲张颖在后晋时期担任安州防御使,郭威最初只是个侍卫官,与张颖是好友,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永德。等到郭威CHENG DI后,张永德就被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都指挥使、驸马都尉,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此后,张永德一直是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之一。 发布于 2021-02-16 12:36:47

弘毅大师:一、“同宗”。
赵晁,真定人,原本是后晋天雄节度使杜重威的部将,杜重威被杀后,郭威镇守邺都,赵晁就成了郭威的部下。后周建立,他也被提拔为作坊副使,后来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世宗即位后,将其任命为殿前司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高平之战后,世宗整军,将其调任侍卫司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此后平调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史称:“以周初与宣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故太祖常优礼之”。此时,他任河阳三成节度使。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五代时期,因幽州战乱,赵普的父亲赵回举家迁往常山,后来再迁至洛阳。赵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家把女儿嫁给了他。后周显德初年,永兴军节度刘词任其为从事,刘词去世前,向朝廷推荐了赵普。当时,正值世宗南征,赵匡胤立下战功,领兵攻克了滁州,宰相范质就奏请世宗,让赵普担任赵匡胤的军事判官。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生病了,赵普日夜在卧榻前侍奉医药,令赵弘殷深受感动,遂把他当作是一家人看待。赵匡胤曾与赵普谈及世事,听了赵普之言,赵匡胤遂对其刮目相看。此后,赵匡胤领同州节度使,就以赵普为推官;移镇宋州,又上表举荐其为掌书记。
二、故旧。
潘美,史称,“周世宗为开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补供奉官。高平之战,美以功迁西上阁门副使。出监陕州军,改引进使。世宗将用师陇、蜀,命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先是,太祖遇美素厚……”。
杨美,史称“杨美,并州文水人。本名光美,避太宗旧名改焉。美状貌雄伟,武力绝人,以豪侠自任。汉乾祐中,周祖征三叛,美杖策诣军门求见,周祖召与语,壮之,留帐下。广顺初,累迁禁军大校,从世宗征淮南,以功擢铁骑都指挥使,领白州刺史。太祖与美有旧……”
三、亲戚
尹崇珂,史称:“秦州天水人,后徙居大名。崇珂初事周世宗于藩邸,以谨厚称。及即位,补东西班都知。从战高平,有劳绩,迁本班副点检。从征淮南,迁都虞候,转都指挥使,改前殿都指挥使……初,太宗在周朝娶崇珂妹,追谥淑德皇后。”
四、好友
韩令坤,自幼隶属于郭威帐下,史称,他“有才略,识治道,与太祖(赵匡胤)同事周室,情好亲密。”韩令坤在后周太祖郭威时期就担任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右厢第一军都校,世宗即位后,被晋升为殿前司都虞候,高平之战后,又被晋升为侍卫司龙捷左厢都虞候、本厢都指挥使,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成为同僚,不久,韩令坤又晋升为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成为赵弘殷的上级。世宗北伐撤军后,任命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守边。
慕容延钊,太原人,后周太祖郭威时期担任西头供奉官,历任尚食副使、殿前司铁骑都虞候。世宗即位,担任殿前散指挥使都校。高平之战,因功被授予侍卫司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后又晋升为殿前都虞候(在赵匡胤由殿前都虞候升任殿前副都指挥使后)。等到赵匡胤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后,慕容延钊亦被晋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慕容延钊比赵匡胤年长十四岁,但赵匡胤却是他的领导,不过,赵匡胤非常会做人,对这位老副手非常敬重,原本二人就是好朋友,史称:“初,延钊与太祖友善,显德末,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为副,常兄事延钊”云云。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善书计。后唐长兴中,隶枢密院为小吏,以谨愿称。晋初,出掌滑州廪庾,遂补牙职……时世宗尹京,诏以补府中要职。即位,擢为军器库使。从征高平,以功迁客省使,知青州……显德三年秋,迁内客省使,代王朴知开封府。四年,……以居润为宣徽北院使兼副留守……六年,征关南,为东京副留守。及吴廷祚出塞河,命居润权知开封府事。廷祚为枢密使,真判开封府,改左领军卫上将军……居润与太祖同事世宗,情好款浃,尝荐沈伦于太祖,以为纯谨可用……”
李谦溥,时任澶州巡检使,“与宣祖同里闬,弟谦升与太祖为布衣交。其母阎尝厚待太祖……”
第四类是赵匡胤的爪牙
赵匡胤除了从刘词的旧部那里要来了赵普、王仁赡、楚昭辅之外,他还通过各个渠道把文武人才搜罗到自己手下,使得这些人称为自己的zhao ya。
他的把兄弟刘继勋被罢免河阳三城节度使后,赵匡胤又从刘继勋那里弄来李处耘。李处耘,是潞州上党人,后汉初年在府州节度使折从阮手下担任将领,后周显德年间,折从阮上书推荐了李处耘,世宗让他担任了李继勋的手下。一开始李继勋不怎么看重李处耘,一次将校们饮宴射箭,李处耘四发四中,顿时令刘继勋刮目相看,“升堂拜母”,视为qin xin。 发布于 2021-02-16 12:36:47

弘毅大师:《杨文公谈苑》记载,据说在后梁时期,一个名叫宝志的和尚,留下一个预卜未来的铜牌记,其中有一句“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因此,南唐中宗李璟、吴越王钱鏐都在给儿子取名时用了个“弘”字,以期迎合这句谶言,而实际上,谶言中所指的那个真人就是指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东斋记事》、《烬余录》记载,一次,天降大雪,赵弘殷路过杜家庄,在庄外避雪。庄丁见其相貌不凡,就给他送去饭菜。后来庄主见其谨慎、勤勉,就把他召为上门女婿,自己的第四女嫁给了他。
赵匡胤是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东都事略》、《孔氏谈苑》记载,其母杜氏在生下他之前梦见太阳进入自己的怀中,赵匡胤生下时,胎盘如同荷花的花苞,三天之内散发出香气,后来,洛阳人就把夹马营称为香孩儿营。野史中关于赵匡胤发达之前的轶事很多。比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上记载,一次,赵匡胤酒后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的高辛庙中,占卜自己将来的名位,从小校一直到节度使,掷出的都无效,遂说道:“再高的话,难道是天子吗?”一掷就掷出了圣筊。《挥塵后录》也有类似记载。《师友谈记》记载,苏东坡曾经说过:五代时,普安禅院的一名僧人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在吃自己种的莴苣,醒来后,他觉得自己肯定要遇到贵人了。出屋后,就看见一个相貌不凡的人在拔莴苣吃,而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僧人殷勤相待,并请求等赵匡胤富贵以后,把这里建成一座大寺庙。赵匡胤答应了,等赵匡胤登基后,就修建了普安禅寺。《邵氏闻见录》、《画墁录》、《鸡肋篇》等书上记载,赵匡胤过去曾经在关中游荡,曾经想在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手下任职,王彦超给他数千钱,并没有收留他。赵匡胤路过原州时,曾在一颗树下休息,太阳移动,而树荫不动,一直罩着赵匡胤。按:赵匡胤去拜见王彦超时,应当在后汉初年王彦超担任复州防御使时,而非担任凤翔节度使时,不久,赵匡胤就投奔郭威,从军平定河中、凤翔、永兴三镇之乱了。《藏一话腴》、《庚溪诗话》记载,赵匡胤曾经写过一首咏月诗,诗中称:“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赵匡胤还曾经咏过一首咏日诗,诗称:“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诗中已显示出赵匡胤不凡的志向。
发布于 2021-02-16 12:36:37

弘毅大师:在后周军中,赵匡胤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自己的XIN FU,归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赵匡胤的上级。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人。家中非常富裕,唐末晋王李KE YONG镇守并州时,因军需不足,就挑选一些富家子弟掌管财政,一旦出现用度不足,就杀了这些富家子弟,将其抄家。张永德的曾祖张丕在任期间,军府仓库钱财有余,同族的人依次轮做此任,全家一起到张丕面前哭诉哀求,请张丕代为再当一年。张永德的父亲张颖在后晋时期担任安州防御使,郭威最初只是个侍卫官,与张颖是好友,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永德。等到郭威CHENG DI后,张永德就被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都指挥使、驸马都尉,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此后,张永德一直是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之一。 发布于 2021-02-16 12:36:37

弘毅大师:张永德此人笃信道术,据《龙川别志》记载,世宗用兵淮南时,张永德也在军中。夜晚,一个僧人留宿到张永德的帐中,对他说道:“你见到两个属猪的人,要好好对待,你就可保全富贵了。”当时,张永德就问赵匡胤是生于何年,得知赵匡胤是属猪的以后,就一直对赵匡胤十分厚待。此后,张永德见赵匡义也长得不同凡响,一问之下得知他也是属猪的,张永德是又惊又喜,遂对赵氏兄弟倾囊相助。《宋史〮张永德传》也记载,张永德客居睢阳时,遇见一个深通道术的书生,曾预言他会富贵,等到张永德富贵后,又遇见了这位书生。这位书生已经落发为僧了,他对张永德预言赵匡胤是真命天子,因此,张永德一直暗中全力支持赵匡胤。《丁晋公谈录》也有类似记载。 发布于 2021-02-16 12:36:37

弘毅大师:赵匡胤的结发妻子贺氏,是其父赵弘殷的同僚贺景思之女,在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初年,即赵匡胤十七八岁的时候,由父亲做主给他娶的。贺夫人给赵匡胤生下二女一男,就是以后的秦国夫人、晋国夫人和魏王赵德昭。贺夫人比赵匡胤小两岁,在周世宗显德五年去世,年仅三十岁。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已于两年前去世,就在贺夫人去世的同一年,时任殿前都指挥使、三十二岁的赵匡胤又自行娶了彰德节度使王饶的第三女、十六岁的王夫人。赵匡胤家境困难,张永德得知赵匡胤要娶王氏,拿出数千钱帮助赵匡胤给王家下聘礼,说明二人之间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此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要继娶符彦卿之女,也是张永德倾力相助的。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范质在后唐长兴四年进士及第,到后晋天福年间,受到当时的宰相桑维翰的赏识,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此后一直在桑维翰手下任职。后汉初年,他被晋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又得到了时任枢密使的郭威的赞赏。等到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就拜他为宰相。世宗即位后,因冯道去世,范质成为首相。到显德六年世宗北征时,范质因病留在京师,等世宗南返时,范质赶往瀛州接驾。据《沂公笔录》记载,范质曾对同僚们说:“能用鼻子吸三斗醇醋,这人就可以当宰相了!”
实际上,一直以来,范质对赵匡胤也是照顾有加的。日后,北宋的开国功臣、赵匡胤的得力幕僚赵普就是通过范质才成为赵匡胤的部下的。永兴军(治所今陕西省西安市)节度使刘词与范质都是大名同乡,赵普曾任刘词的从事。显德二年刘词临终前,曾向范质推荐了赵普。不久,范质就上奏世宗,任命赵普担任了赵匡胤的军事判官。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前线生病了,赵普日夜侍奉在身边,赵弘殷就把赵普当作了一家人,赵普也成为了赵匡胤的心腹,由军事判官而推官,最后成为赵匡胤的掌书记。同时,据《宋史〮王仁赡传》记载:(刘词)“将卒,遗表荐仁赡材可用。太祖(赵匡胤)素知其名,请于世宗,以隶帐下。”范质推荐赵普和赵匡胤要王仁赡应该是同一件事,与赵普、王仁赡一同来到赵匡胤手下的,还有刘词的另外一个将领楚昭辅。旧主已死,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新的大树,这三个人都对新主忠心耿耿,成了赵匡胤的得力干将。《宋史〮楚昭辅传》也记载,刘词死后,楚昭辅来到京师,向一个有名的占卜师刘悟询问前程。刘悟说道:“你会遇到贵人的,见到一个长相奇特、下颔丰满的人就是你的主人,要谨慎侍奉,你就会富贵了。”等楚昭辅见到赵匡胤相貌后,果然如刘悟所言,遂倾心辅佐赵匡胤来。
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乾德元年十二月己亥”条记载:“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日:‘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于是亦出为天兴令。”据此,当时,郑起和杨徽之都已经看出了赵匡胤势力坐大,对朝廷不利,但不论是世宗还是范质都没有听从。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县人。他自幼家境贫寒,他的母亲从别人家里借来黄色细绢给他缝制夏天衣服,当年,魏仁浦年仅十三岁,他见母亲如此低三下四地求人,不禁流下眼泪,叹息道:“我身为人子,不能供养母亲,反而让母亲向别人借绢给我做衣服,我能心安理得吗!”遂辞别母亲前往洛阳求官。南渡黄河时,他将衣服扔入水中,发誓道:“如果我不能富贵,就再也不渡过此河了!”后晋末年,他在枢密院任小吏,举止端庄,工作非常谨慎小心。耶律德光北返时,魏仁浦也被裹挟着北返,等耶律德光病死后,他才趁机得以逃回。天雄节度使杜重威素来知道魏仁浦谨慎宽厚,精于政务,就打算将他留下。魏仁浦则觉得杜重威是一个投降辽国的降将,不愿当他的属下,遂从魏州逃走。杜重威发现后,派骑兵追赶,没有赶上。当时,后汉高祖刘知远已经开国,正领兵向大梁进军。魏仁浦在途中晋见刘知远,刘知远命其官复原职,枢密使郭威问及辽军人数以及军政情况,魏仁浦博闻强记,对答如流,给郭威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成为郭威的心腹。后汉末年,郭威采纳了魏仁浦之计起兵,并顺利夺取了后汉政权。郭威去世前,曾专门交代世宗道:“李洪义(刘知远皇后李三娘的弟弟、因其投降了郭威才使得郭威夺得了后汉天下)长兴节镇,魏仁浦无遣违禁密。”世宗继位后,魏仁浦历任枢密副使、枢密使。《宋史〮魏仁浦传》记载,他为人“宽厚,接士大夫有礼,务以德报怨……当时称为长者。”另称:“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说的就是,赵匡胤还没登基之前,就让其母杜氏到魏仁浦家中,给魏仁浦的儿子魏咸信定下了娃娃亲。按:魏仁浦与另外一个宰相王溥也是儿女亲家。据《宋史〮外戚传〮王贻永传》记载,王贻永是王溥的孙子,王溥次子王贻正之子,史称,他“性清慎寡言,颇通书,不好声技。初生十余岁时,其舅魏咸信见而奇之,曰:‘后当类我。’”魏仁浦的儿子魏咸信是他的舅舅,由此可知,魏仁浦的女儿嫁给了王溥的儿子王贻正,王、魏两家又是亲家。赵匡胤与魏仁浦结亲,可谓是一箭双雕,把王溥和魏仁浦都拉拢过来了。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其父王祚,原为郡小吏,很有心计,曾在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手下任职,到后周时期历任随州、商州、华州刺史,后晋升为郑州团练使。王溥在后汉时期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郎。后汉权臣枢密使郭威讨伐李守贞时,征辟王溥为从事,凯旋后,王溥被晋升为太常丞。郭威建立后周以后,他又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次年,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郭威临崩前,命学士起初诏书,任命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布后,郭威说道:“我没有可担忧的了!”当天就去世了。显德四年,王溥祖父去世,他反复上书请求服丧完毕,世宗大怒,要降罪于王溥。幸赖范质从中解劝,王溥吓得入宫谢罪,世宗这才作罢。史称:“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颇吝啬。祚频领牧守,能殖货,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因此,王溥是一个家财丰厚又爱财如命的人。《龙川别志》称,赵匡胤“功业日隆,而谦下逾甚,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今淮南都园,则溥所献也。” 发布于 2021-02-16 12:36:37

弘毅大师:《杨文公谈苑》记载,据说在后梁时期,一个名叫宝志的和尚,留下一个预卜未来的铜牌记,其中有一句“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因此,南唐中宗李璟、吴越王钱鏐都在给儿子取名时用了个“弘”字,以期迎合这句谶言,而实际上,谶言中所指的那个真人就是指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东斋记事》、《烬余录》记载,一次,天降大雪,赵弘殷路过杜家庄,在庄外避雪。庄丁见其相貌不凡,就给他送去饭菜。后来庄主见其谨慎、勤勉,就把他召为上门女婿,自己的第四女嫁给了他。
赵匡胤是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东都事略》、《孔氏谈苑》记载,其母杜氏在生下他之前梦见太阳进入自己的怀中,赵匡胤生下时,胎盘如同荷花的花苞,三天之内散发出香气,后来,洛阳人就把夹马营称为香孩儿营。野史中关于赵匡胤发达之前的轶事很多。比如,《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上记载,一次,赵匡胤酒后到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的高辛庙中,占卜自己将来的名位,从小校一直到节度使,掷出的都无效,遂说道:“再高的话,难道是天子吗?”一掷就掷出了圣筊。《挥塵后录》也有类似记载。《师友谈记》记载,苏东坡曾经说过:五代时,普安禅院的一名僧人白天睡觉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在吃自己种的莴苣,醒来后,他觉得自己肯定要遇到贵人了。出屋后,就看见一个相貌不凡的人在拔莴苣吃,而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僧人殷勤相待,并请求等赵匡胤富贵以后,把这里建成一座大寺庙。赵匡胤答应了,等赵匡胤登基后,就修建了普安禅寺。《邵氏闻见录》、《画墁录》、《鸡肋篇》等书上记载,赵匡胤过去曾经在关中游荡,曾经想在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手下任职,王彦超给他数千钱,并没有收留他。赵匡胤路过原州时,曾在一颗树下休息,太阳移动,而树荫不动,一直罩着赵匡胤。按:赵匡胤去拜见王彦超时,应当在后汉初年王彦超担任复州防御使时,而非担任凤翔节度使时,不久,赵匡胤就投奔郭威,从军平定河中、凤翔、永兴三镇之乱了。《藏一话腴》、《庚溪诗话》记载,赵匡胤曾经写过一首咏月诗,诗中称:“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赵匡胤还曾经咏过一首咏日诗,诗称:“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诗中已显示出赵匡胤不凡的志向。
发布于 2021-02-16 12:36:27

弘毅大师:今天先转这些,明天再转两节。 发布于 2021-02-16 07:30:37

弘毅大师:一 重用匡胤-评论(我写的)
由于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对于新继位的君主而言,很难保证前朝保留下来的侍卫马步军能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不就是因为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所以那些新继位的皇帝少不更事的二世祖少,而身经百战经历无数血雨腥风的多啊。李嗣源(867-933),李从珂(885-936),石敬瑭(892-942),刘知远(895-948)和郭威(904-954)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梁晋争霸的时候开始一步一步的打拼起来的,论综合素质应该也不比柴荣(921-959)差,为什么这五个人都没想过要改革军制建立一支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军队,而柴荣就能想到并且做到呢。 发布于 2021-02-16 07:30:27

弘毅大师:一 重用匡胤-评论(2)
柴荣(921-959)死时三十八岁,而李存勖(885-926)在攻灭后梁,统一北方,气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是三十八岁,这确实也是一个巧合啊。李存勖三十八岁的时候,估计谁都想不到他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就会众叛亲离最后身死国灭(跟李存勖毫无血缘关系的李嗣源(867-933)夺取皇位,并且捕杀李存勖全族,跟GAI CHAO HUAN DAI没什么区别了,也就是李嗣源没改国号)。
柴荣在北伐QI DAN并且屡获大胜的时候突然死亡,而二十年之后赵光义(939-997)攻灭北汉,而在攻灭北汉的过程中也多次大破辽军,之后北伐幽燕一开始也是胜仗不断,如果那时候赵光义就死了,不知人们对于赵光义会如何评价,会不会认为如果他再多活二十年不但能收复幽燕,甚至连灭掉辽国都没任何问题。 (这是我大半年前写的评论,后面仔细看了五代史之后发现我确实是太低估柴荣了,柴荣是真的强) 发布于 2021-02-16 07:30:27

弘毅大师:二、太阿倒持(1)
那一年,赵匡胤年仅二十八岁。
接着,周世宗又下诏淘汰各军,凡是精锐之兵都选入上军,体弱的一律罢去军职;然后,他又下诏招募天下壮士,让各军镇都送入京师,由赵匡胤负责从中选拔最为骁勇的补充殿前各班,组成最精锐的皇帝贴身卫队,殿前司和侍卫司其他各军将领们,也由各军的主帅主持挑选,由此,后周禁军兵强马壮,所向无敌。
周世宗的思路与五代时期其他不少君主加强禁军的思路是一致的,比如,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组成的两千余名精锐禁卫军“皮室军”;前蜀后主王衍组成的一万两千名精锐禁卫四十军龙武军;后唐庄宗灭梁后,在各军中挑选骁勇之士组建精锐的“从马直”亲军;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下诏从各道挑选骁勇之士充实禁卫军等等。
过去,殿前司兵力较少,因此,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殿前马步都指挥使只相当于侍卫司的部门长官侍卫马军或者步军都指挥使,低于侍卫司三个长官中的最低一位侍卫都虞候,更低于侍卫司的两个总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了,到了显德三年,世宗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在殿前司设置了殿前都点检,职位高于侍卫都虞候,这才与侍卫司的副职侍卫马步副都指挥使相当,世宗提拔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依序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掌握了殿前军的实权。因此,《石林燕语》卷六记载:“殿前军起于周世宗,是时太祖(赵匡胤)为殿前司都虞侯。初诏天下选募壮士送京师,命太祖择其武艺精高者为殿前诸班,而置都点检,位都指挥使上……”。实际上,殿前军之名早就有了,只不过是周世宗的整军让殿前司的地位大大加强了,就赵匡胤而言,他个人也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自显德元年赵匡胤被破格提拔为殿前司都虞候之后,他在后周仕途似乎一直顺风顺水:显德三年追随世宗讨伐南唐,凯旋后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兼定国军节度使,同时,张永德被晋升为殿前都点检。次年,再征寿春,凯旋后,赵匡胤又被拜为义成军节度、检校太保,仍为殿前都指挥使。五年,改为忠武节度使。显德六年,世宗北伐时,任命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宋史〮太祖本纪》记作水陆都部署,错误,因为,根据《资治通鉴》,当时,世宗还任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以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兵马部署,后因避讳宋英宗赵曙之名而改为兵马总管,《职官分纪》称,宋朝的马步军都总管以节度使充任,副总管以观察使以上充任,有禁军驻扎的,冠以驻泊之名。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这次北伐,始于当年三月下旬。三月二十二日,先由侍卫司的都虞候韩通率领水陆大军出发,疏浚河道。世宗的战略计划是:后周大军选择较为偏僻的东线,由沧州沿着永济渠(又称为御河、白沟水)北上,迂回到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境内)背后,直扑淤口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然后再横向向西攻占益津关(在今河北省霸州市境内)、瓦桥关(今雄安新区),从而将辽国占领的瀛州、莫州与幽州分割开来,扼守辽军南下的咽喉,以轻松夺取瀛州、莫州大片土地,然后,再伺机北上,最终夺取幽州。这一大迂回歼敌的作战计划出敌预料,辽国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易州守将相继投降。
还是在四月二十六日的时候,世宗抵达益津关,辽国益津关守将投降。由此再向西行,河道变窄,世宗只好离开大船登岸。二十七日后,世宗露宿野外,当时他身边的侍卫亲军不过五百人,而不少辽军骑兵在四州出没,只有赵匡胤领兵护驾。次日,赵匡胤领兵来到瓦桥关下,辽军守将姚内斌率领本部五百人投降,世宗进入瓦桥关。时隔一天之后,五月一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以及众将才率领大军赶到了瓦桥关。这一仗,后周军队兵不血刃,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就顺利占领了辽国三个州、十七个县,得到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百姓。五月二日,世宗与众将一起商议继续进攻幽州的行动,众将均表示反对,可是世宗不从,派出李重进领兵先行,并亲自察看安阳河,命令架设桥梁,而恰恰就在当天晚上,世宗就得病了,这一计划就此搁置。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旧五代史〮世宗纪六》记载:“帝之北征也,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宋史〮太祖本纪》也记载了此事,称:“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旧五代史》说的是世宗在查看从京师投递的物品时,一个长两三尺的木片掉到了地上,他一看,上面写了三个字“点检做”,人们当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宋史》则写得十分明确,说是世宗在批阅各地文书时,从中发现一个苇编的袋子,里面装了一根三尺有余的木片,木片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 发布于 2021-02-16 07:30:27

弘毅大师:史书没有记载此事发生在世宗北征途中得病之后还是得病之前,但很可能是在世宗得病之后。当时,掌握着后周兵权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侍卫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姐姐的儿子,是世宗姑表哥;另外一个就是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世宗的妹夫,二人都是世宗的至亲。那么,是谁送给世宗这个木片呢?是洞悉未来的术士?还是另有他人?企图借世宗之手除掉张永德,取而代之呢?不知道。收到这个木片之后,世宗难道就没有派人追查么?按理说应该追查了,但肯定是毫无头绪。
不过,这个小小的木片却对世宗起了一定的影响。《却扫编》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说的是: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退,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汹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乘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以君臣之意皆愿为此,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
也就是说,世宗生病之后,就下令撤军了,可是,当他行至澶州之后,却停下不走了,即便是宰辅、近臣们都不得入内,弄得人心惶恐,唯独张永德以近亲身份才得以入内探病,群臣就让张永德劝说世宗,世宗想了许久,才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真是不知道我的心思啊,我看你穷薄之相,又岂能当上此位!”世宗的心思究竟是什么?他停在澶州的真正原因以及他说给张永德的话,虽然十分令人费解,但深入思索后,我们也许能够多少接近当时世宗的心迹。
在见到那个木片之后,世宗应该是对张永德产生了怀疑,担心张永德会在自己死后发动兵变,就故意停留在澶州,不让群臣入内,却仅让张永德一人与自己见面,其目的大约是为了引蛇出洞。如果张永德真的心存不轨的话,就会利用这一时机,对外谎称世宗已经驾崩,利用手握兵权之机,采取行动SHI杀世宗,发动兵变夺位。然而,经过这番考验,张永德不仅毫无动静,还替群臣们传话,请世宗速速回京以稳定时局,世宗这才多少打消了一点疑虑,动身回京了。如果这一推断成立的话,世宗也是过于小瞧张永德背后的YIN MOU家了,只是把考验对象聚焦到张永德一人身上,如果张永德不是那个YIN MOU家,让张永德一人入内,那就不可能隐藏住自己健康状况,即便有人想趁机作乱,也是根本不敢动手的。
那么谁又是幕后黑手呢?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还是看看大半年之后发动兵变、登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如今的实力吧。
赵匡胤时年三十三岁,他已经在殿前司担任都指挥使三年有余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就算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人帮你,照样什么大事也干不成。 发布于 2021-02-16 07:30:27

弘毅大师:一、重用匡胤
公元960年,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王朝后周世宗的显德七年。
后周世宗郭荣(原姓柴)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从显德元年一月继位到显德六年六月去世,一共在位五年六个月。在这短短五六年间,他恩威并用,树立个人威信,整顿军制,改变五代骄兵悍将之风,组建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力量,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科举,重修法律,厉行节约,惩治腐败,兴修水利,降低税赋,改善百姓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周国力得以恢复。他相继收复了被后蜀占领的关西地区,夺取了南唐江北十四个州,迫使南唐称臣求和,南方已定,他决定北伐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惜的是,天不假英雄之年,在北伐初战告捷、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周世宗郭荣竟突然得病,不得不黯然撤军。不久,郭荣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有因才会有果。后周在世宗时期兵威赫赫,除了内政修明之外,与高平之战后世宗的整军有着很大的关系。周世宗整军的思路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充实禁军,走精兵之路;另外一个是加强对禁军的控制,把这支精兵交给忠于自己的人手里。
五代时期的禁军发展有一个过程:后梁时期的禁军主要包括六军和侍卫亲军,后梁六军名号来源于唐六军。虽说都是六军之名,唐六军指的是左右龙武、羽林、神武六军,实际军号只有三个,而后梁的六军军号则分别是:龙武、羽林、神武、天武、英武、天威。侍卫亲军是四军,分别是龙骧、天兴(后改为控鹤)、神捷(后改为拱宸)、神威(后改为广胜)。后唐建立后,庄宗李存勖整编禁军,创设了侍卫马军(军号为捧圣)、侍卫步军(军号为严卫)、控鹤军,控鹤军守卫皇宫,形成了侍卫亲军三足鼎立的格局,后唐末帝李从珂时期,又将侍卫马军的军号由捧圣改为彰圣,侍卫步军的军号由严卫改为宁卫。后晋、后汉时期,禁军制度变化不大,只是在后晋建立以后,侍卫马军军号又由彰圣改为护圣,侍卫步军军号由宁卫改为奉国。后周建立后,侍卫马军军号改为龙捷,侍卫步军军号改为虎捷,后周太祖郭威时期,又出现了殿前都指挥使和殿前军,与侍卫马步两军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由此可见,后周禁军分为两大系统:殿前司、侍卫司,两司各自又分为马步两军,其中殿前司分为:铁骑军(马军)、控鹤军(步军)以及皇帝的贴身卫队诸如内殿直、散指挥等所谓的“班直”兵马。侍卫司分为:龙捷军(马军)、虎捷军(步军)等。铁骑后改名捧日军、控鹤军改名天武军,与侍卫司龙捷军和虎捷军并称为禁军中的上四军,是禁卫军的王牌军。五代禁军内部组织结构,由于史料阙如,已很难准确说出,所幸的是,宋朝军队沿袭五代,通过了解宋朝禁军的内部结构,也可以了解五代禁军内部组织的大体情况。根据《宋史,职官六》记载:殿前司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前二者俗称殿帅)、都虞候(俗称殿侯)各一人,这三人是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下辖马军和步军,马军又分出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西班、散直、钧容直、捧日各军指挥(相当于营,马军每指挥人数三百人),步军分出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及天武各军指挥(相当于营,每指挥人数五百人),骑兵各班设置都虞候、都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步军中的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四直设置一个四直都虞候,每个直之下各设置本直的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班直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而殿前司的骑兵和步兵主力则是骑兵中的捧日军和步兵的天武军,各自分为左右两厢,有一个总的统兵官叫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每一个厢又有本厢的统兵官都指挥使。每厢下辖有军、指挥、都三级单位,一般来说一厢十个军、一军五个指挥、一个指挥五个都,每个都一百人,但实际上兵力都不足,每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旅、团长)设置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相当于营)设置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个都设置军使(相当于连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
宋代取消了侍卫司,也就没有了侍卫司的最高长官,侍卫司原属的侍卫亲军马军和侍卫亲军步军各自独立。侍卫亲军马军设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这是侍卫马军的最高长官。马军有龙卫等军,各自分为左右厢,每四厢设有四厢都指挥使(相当于司令),各厢又有各自的都指挥使(相当于军长),每军也有都指挥使(相当于旅、团长)、都虞候,每指挥使设置指挥使(相当于营长)、副指挥使,每都设置军使(相当于连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侍卫步军的情况大体与马军相同。只不过每都的长官(连长)不叫军使,而叫都头。
北宋时期,殿前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和侍卫司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合称为“管军”。
由于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对于新继位的君主而言,很难保证前朝保留下来的侍卫马步军能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官兵都是历朝沿袭下来,父子相承,加之内忧外患频仍,除非遇到像后唐庄宗等实力强大的君主可能进行彻底的整军,其他君王只能采取姑息政策,不敢触动这些人的利益,因此,在五代不少阶段里,朝廷禁军中就出现了将骄卒惰的情况,到了后周时期,侍卫军已经多有羸弱之兵,战斗力并不强,不仅如此,他们内部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骄横跋扈,不听从上级指挥,遇到强敌,不是逃走就是投降,如果再不整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尾大不掉,势必直接危及到皇帝的自身安全。
周世宗刚刚即位不久,就与北汉之间爆发了高平之战,在此战中,侍卫司的两支主力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临战先逃,一部分步军投降,幸赖周世宗亲率殿前军出击,才扭转了整个战局,转败为胜。战后,周世宗下了狠心,彻底整肃军纪,诛杀了侍卫军的两个部门长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以及侍卫司的大大小小数十名中高级将领。同时,将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全部换成殿前司的人:马军两个最高统领侍卫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侍卫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调出禁军,分别担任蔡州防御使、密州防御使,而由殿前都虞候韩令坤和殿前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弘殷(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接任二人的职务;侍卫步军的两个最高将领侍卫虎捷左厢都指挥使也由殿前司的散员都指挥使慕容延钊接任,原任将官可能被杀或者投降了北汉;侍卫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被调往登州担任防御使,改由殿前司的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当为赵晁之误)担任。按:根据《宋史〮赵晁传》记载,赵晁“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殿前司是周世宗最亲近的卫队,在用殿前司将领控制住了侍卫司之后,周世宗又大力增强殿前司的兵力,进而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的大力推荐下,周世宗将禁军将领赵匡胤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候。赵匡胤是谁?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他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由于我们的书是细说中华史系列,各套书之间相互衔接,赵匡胤出生时的情况我们在《五代十国风云》中已做了记叙,在此不赘,稍后我们再系统地说一说他的家世。然而,我们看遍各种史料,史料上均有意无意地隐瞒了赵匡胤这次提拔之前在殿前司的职务,似乎更能说明这一次提拔是一次超乎常情的破格提拔,史书之所以隐瞒了这一点,自然是回护赵匡胤不久以后的忘恩负义,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赵匡胤在此之前的职务。
《宋史〮本纪第一》记载:“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贞,(赵匡胤)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即位,复典禁兵。”这段记载同样隐瞒了赵匡胤被提拔到殿前都虞候之前的职务。郭威是在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49年)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时年二十三岁的赵匡胤从军,当了一名普通士兵,两年后,郭威自立为帝,赵匡胤才是“东西班行首”。什么意思?
《左传〮成公十六年》有这样一句话:“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沈钦韩疏证称:“行首,即领队者也。”北宋曾巩在他的《再议经费》一文中也称:“按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立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班院,别立行首领之。”由此可知,行首就是小队长。赵匡胤当时的职务是禁卫军中最低级的军官押班,至多是东西两班的押班。等到周世宗担任开封尹时,赵匡胤升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仍然只是个连一级的骑兵将领。再到世宗即位后,即便是照例晋升,也最多晋升为指挥(营)的指挥使,仍然只是禁军中的中下级军官,最多不会高于厢下的军的都指挥使。《资治通鉴》对高平之战的描述称,当时赵匡胤与张永德各自率领两千人冲入敌阵,这种把赵匡胤与殿前司的最高长官张永德相提并论的做法,无形中是为了抬高赵匡胤的身份,我们自然应了然于心,不过,如果赵匡胤当时的带兵人数属实的话,他在殿前司的职务最多是军的都指挥使,只相当于殿前司的中级军官。在他的上面还有各厢都指挥使、四厢都指挥使以及各自的副手,才到殿前司都虞候。
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平之战后提拔速度最快、得益最大的殿前司新星也是赵匡胤了。如果把一个殿前司比作一国军队的话,就如同把他从一个师长直接提拔为副总司令了。 发布于 2021-02-16 07:30:17

弘毅大师:目录
一、重用匡胤
二、太阿倒持(1)
三、太阿倒持(2)
四、太阿倒持(3)
五、步步惊心(1)
六、步步惊心(2)
七、陈桥兵变(1)
八、陈桥兵变(2)
九、陈桥兵变(3)
十、大宋开国(1)
十一、大宋开国(2)
十二、大宋开国(3)
十三、大宋开国(4)
十四、大宋开国(5)
十五、潞州之变(1)
十六、潞州之变(2)
十七、潞州之变(3)
十八、善后事宜
十九、平定淮南
二十、金匮之盟
二十一、杯酒释兵权
二十二、恩威并用
二十三、整顿内政(1)
二十四、整顿内政(2)
二十五、周边局势(1)
二十六、周边局势(2)
二十七、周边局势(3)
二十八、周边局势(4)
二十九、扫平荆湘(1)
三十、扫平荆湘(2)
三十一、扫平荆湘(3)
三十二、暗流涌动(1)
三十三、暗流涌动(2)
三十四、整顿吏治
三十五、讨平后蜀(1)
三十六、讨平后蜀(2)
三十七、讨平后蜀(3)
三十八、师雄之乱(1)
三十九、师雄之乱(2)
四十、师雄之乱(3)
四十一、论功行赏
四十二、稳定政局(1)
四十三、稳定政局(2)
四十四、讨伐北汉(1)
四十五、讨伐北汉(2)
四十六、讨伐北汉(3)
四十七、讨伐北汉(4)
四十八、讨伐北汉(5)
四十九、再释兵权
五十、平定南汉(1)
五十一、平定南汉(2)
五十二、平定南汉(3)
五十三、大灾之年(1)
五十四、大灾之年(2)
五十五、赵普罢相(1)
五十六、赵普罢相(2)
五十七、平定南唐(1)
五十八、平定南唐(2)
五十九、平定南唐(3)
六十、平定南唐(4)
六十一、平定南唐(5)
六十二、平定南唐(6)
六十三、迁都之争(1)
六十四、迁都之争(2)
六十五、迁都之争(3)
六十六、烛影斧声
六十七、太宗继位(1)
六十八、太宗继位(2)
六十九、太宗继位(3)
七十、太宗继位(4)
七十一、平定北汉(1)
七十二、平定北汉(2)
七十三、平定北汉(3)
七十四、平定北汉(4)
七十五、高梁河之战
七十六、满城之战
七十七、兵败交州
七十八、瓦桥关之战
七十九、赵普复相(1)
八十、赵普复相(2)
八十一、廷美被贬
八十二、关注内政
八十三、朝堂一新
八十四、廷美之死
八十五、改元封禅
八十六、继迁之叛(1)
八十七、继迁之叛(2)
八十八、雍熙北伐(1)
八十九、雍熙北伐(2)
九十、雍熙北伐(3)
九十一、雍熙北伐(4)
九十二、雍熙北伐(5)
九十三、君子馆之战(1)
九十四、君子馆之战(2)
九十五、调兵遣将
九十六、改弦更张(1)
九十七、改弦更张(2)
九十八、改弦更张(3)
九十九、唐河之战
一百、用人之道 发布于 2021-02-16 07:30:07

更多《三国志13》细说宋元之北宋风云史诗——转载+评论相关问题

问题:《三国志13》细说宋元之北宋风云史诗——转载+评论

回答:水你M个臭嗨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转载】游侠史诗级脱胎换骨mod《三国英雄志》V14.2公测

回答:其实不用打,拖时间到圣别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怎么总是有宋粉将没有长城和产马地拿来当借口?

回答:单挑不行就围殴呗,打莫利亚就是这样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吧剧】背嵬军招募:吾等前方,绝无敌手!

回答:好像是那回事然而,这一层居然就我一个回答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书荒,谁推荐个三国的小说

回答:所以你看懂了我话的意思了吗?退学的原因(说休学更合适)是因为食戟的结果吗?鬼父好好的二年级时当上了第一席竟然也被你说成了退学,打不打这场食戟药爹当时的状态基本也会选择休学。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