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解释“唯才是举”,实际上是对士族的打压

share

Tyeyuriko:虽然号称唯才是举,但是实际上没用几个寒门 发布于 2022-07-04 14:16:50

里世的勇者:其实吧,直到现在,也依然。。。。 发布于 2022-07-04 14:11:50

___丶陌路人: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确对士族的危害最大。 就像杨广的科举制度覆灭了他的大隋(隋灭的一个原因) 最后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的确和他的老爹的执政是冲突的。不实行九品中正制他的位置是不稳的。毕竟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出生名门望族。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当时有才的寒门子弟就像现在处女一样难找。 发布于 2022-07-04 13:54:40

诗晓寒: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 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等外号:
百度百科对党锢之乱的描写,可以看见倾向性非常明显,就是宦官弄权,为祸乡里,鱼肉百姓。
可是士大夫这里就变成品德高尚,时称君子。
这些所谓的士大夫可不是后世为官清廉的官员,退休之后家无于财,他们都是士族出身,家里一个比一个富有,他们家的土地在越来越多的过程中,是不是老百姓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呢?这个过程没有龌蹉是不可能的。他们抨击宦官,可他们自己一定是好鸟吗? 发布于 2022-07-04 13:50:50

中华星尊:曹操终究还是不能对士族非常强势? 发布于 2022-07-04 13:45:20

隐音因殷:是个君主都知道要压制士族,他们把国家的力量分的太散了,说真的,比如说东晋,我真的不知道司马家有什么力量可以用,但又不可能彻底根除,不然那么大的国家靠一个家族怎么管 发布于 2022-07-04 13:37:10

糯米饭5201314:新奇的说法,袁绍是因为选择士族而败的,不是因为袁绍自身问题。 发布于 2022-07-04 13:35:50

2393870333:能压制强大的士族的,也就有曹操这样强势的君主,一般的君主只能听天由命。曹操可以说是个改革者,想通过唯才是举等一系列举动根除腐朽的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虽然曹操自己政治力很强势,但是就算曹操再强,也只是一个人,难以和人数众多而且代代相传的士族势力抗衡,曹魏终归还是败给了士族 发布于 2022-07-04 13:35:20

wrnmymyysmr:那时候士族仍然处于上升期,虽然碰到曹操孙策这样的强势君主能暂时压下去,但说到底长期来看还是只有靠士族才能统治国家。这也是为什么整个魏晋士族势力不断增强,最终到达顶峰的原因。不过到南朝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僵化了,最后这局面还是依靠北朝崛起的军功阶层势力才得以彻底被打破 发布于 2022-07-04 13:31:40

呵呵呵就看看18:曹操势力的核心职务不是由亲戚控制就是由士族控制,唯才是举只不过是在保证士族利益的前提下给予寒门的出路罢了,从曹操迎天子开始他就已经不可能抛弃士族了 发布于 2022-07-04 13:28:50

汉丞相武侯:那么后来曹丕的九品官人法,是不是算从根本上推翻了打压士族的观念和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呢? 发布于 2022-07-04 13:22:20

塵醉:求贤令什么时候发布的?跟官渡之战有啥关系? 发布于 2022-07-04 13:19:30

诸哥卧龙:那倒也不见得,只要有才,士族也用,怎么就成了打压士族了 发布于 2022-07-04 13:19:20

無雙武神:默默围观史学大神 发布于 2022-07-04 13:15:50

诗晓寒:“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从表面上看,这道求贤令,也就是唯才是举,意思是说:只要有能力的人,不管你的品德如何,我都会任用。
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
先看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的“举孝廉”
各个郡国根据人口不同,每年名额不同,满20万人口可举孝廉一人
我们知道,当时掌握国家文化传承的,是士族,能读书的,是士族,掌握社会舆论的,归根到底还是士族
所以说举孝廉这个名额,说白了最后还是士族说了算——相较于九品中正制那种赤裸裸地瓜分,察举制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但是并不会改变结果——举孝廉的名额大多数掌握在士族手中
这样的制度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官的都是士族,士族继续推举出来当官的还是士族,寒门永远出头无望
而在庄园经济的背景下,士族掌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庄园有庄丁私兵,也就是说士族还掌握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基本上只有士族才有读书的机会,所以士族掌握有垄断的文化水平
因为文教都在士族手中,所以士族还掌握了天下舆论
所以说士族的危害在哪里?就是他要想发展,要强盛,就必须侵占,这里面就包括了土地兼并,特别是到了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士族就能趁机吞并土地扩大自身。而士族出于阶级利益考虑,他们需要的也是一个暗弱的中央政权,否则以他们剥夺国家财力物力强化自身的天性,必然受到中央的打压(例如汉武帝牵天下富户于咸阳)
到了东汉末年,中央越来越弱势,士族作为一个利益阶层早就已经做大——注意这个时候的士族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作为一个阶层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并不团结,所以战斗力并不强,因而会被诸如宦官和董卓这样的军阀欺凌
中央暗弱,士族阔张自家实力的大好机缘到了,于是就用各种方法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农耕经济,土地永远是最重要的,土地兼并也是亘古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不管是平民自己活不下去卖掉土地再卖身为奴也好,还是士族用各种手段打压平民获得土地也好,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能够掌控的土地和资源逐渐减少,而大量没有土地的流民出现,造成了动乱的根源,于是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完全不是国家正规军队和士族私兵的对手,所以很快就被平息了,而士族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获利,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后来的州牧可自主募兵,更让地方武装强大起来,能够公然与中央对抗
这个时候董卓进京,诛杀十常侍,掌握了中央政权。董卓作为军阀,手上兵权在握,威慑力当然很恐怖。实际上董卓也不敢太得罪士族,袁绍作为士族中领袖家族中人,当众反对董卓,董卓反而要封他个渤海太守来安抚他。可是袁绍反而跟曹操一起召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这里有一个很搞笑的现象,如果说董卓真的是汉贼,那么为何刘焉刘表刘虞刘繇等掌握兵权的汉室宗亲反而没有参加反董卓联军呢?而参加讨懂的实际上是关东士族联盟——不过士族的本性暴露无疑,永远只考虑自家利益,保存实力,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曹操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彻底对士族死心
再说到“唯才是举”,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认识到,政权内部全都任用士族官僚,完全没有好处,士族各家就像吸血虫,贪婪地吸食国家的骨髓,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又各自保存实力,出工不出力(东吴作为苟合士族的政权,防守还能打打,你看看那进攻打成什么样了,孙十万固然指挥能力不行,可是能打出那种战绩,如果不是各家都保存实力不肯出力,怎么可能?)
于是曹操杀边让,杀孔融,镇压张邈陈宫叛变,这都是对士族的打压(当然也因为曹操杀了士族名士边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陈宫张邈背叛,老家被偷——没有士族做内应,吕布能那么容易得手吗?)。
也是曹操有了唯才是举这个求贤令,它的正确解读不是说“不问德行,只取才干”
而是 “不问出身,只取才干”,因为一个寒门学子,哪怕你有能力,你不被士家大族认可,你就很难获得孝廉的称号,而曹操跨过了这一步,实际上就是对察举制的不满和对士族的打压,所以任用众多寒门和自家宗室。到了傻儿子曹丕,为了当皇帝,不得不跟士家苟合取得他们的支持,搞出九品中正制,埋下了曹魏灭亡的祸根——高平陵之变如果没有士家的支持,能那么容易???司马家掌权,说白了司马家就是士族中最大的代表,这些都是后话
而官渡之战,实际上就是以曹操为代表的寒门集团,战胜了袁绍领导的士族集团(当然阶层和集团不能如此简单地划分,实际上曹操阵营也是有士族的)
其实是有必然性的,袁绍阵营作为以士族为主干建立起来的势力,内部各家都想保存实力,出工不出力这种现象是必然普遍存在的,而曹操阵营除了少量士族之外,寒门将领和官吏想要建立功业,升官发财,可以说只有尽力拼杀一途,在这种心态的主导之下,袁绍的集团怎么能战胜曹操军呢?
实际上由于得罪了大量士族集团,曹操虽然赢得了官渡之战,却遭到了北方士族的集体反抗,也正因如此,哪怕袁绍很快就死了,袁家甚至内乱了,曹操都用了7年才统一河北,甚至还遭到了黎阳之败。 发布于 2022-07-04 13:13:30

更多《三国志13》解释“唯才是举”,实际上是对士族的打压相关问题

问题:《三国志13》解释“唯才是举”,实际上是对士族的打压

回答:先解释一下光头是怎么在三年的内达到远超宇宙霸主波罗斯的实力的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荀彧荀攸到底是忠于汉朝还是曹操?

回答:如果巨人会打地道战还用打这么久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袁绍不听建议,强行出兵官渡,有没有合理性啊?

回答:我也笑死还第一剑豪。第一嘴炮差不多 详情 >

问题:该不会是玩了假的三国志13PK吧

回答:怎么变成这样的。。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刘备刚刚接手徐州实力应该和曹操差不多!

回答:abab上上下下,30条命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