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缓更】蜀中有大将
百家论史:就在赵云去世两年后的建兴九年,前任庲降都督李恢去世,诸葛亮看中张翼的才能,将张翼提拔为新一任庲降都督。然而或许是出于性格的原因,张翼执法极其严格,引起了蛮夷的不满,使得南中耆帅刘胄起兵反叛。然而南中稳定关乎北伐大业,还没有等张翼平定刘胄,朝廷就已经决定派马忠替代张翼,换上更合适的人选同时安抚蛮夷。本来捅出来了这么大的篓子张翼应当急着谢罪,但是他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这么做,而是以国事为重,“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暂时留下做好军备,等到马忠到达才离开南中。后来马忠能快速平定刘胄,维持南中稳定,这离不开张翼的贡献。
或许此前诸葛亮对张翼捅出这么大的事情怀有不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听说张翼以国事为重,运粮积谷以后,诸葛亮对张翼转为了欣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张翼被任命为前军都督(对比一下周瑜前部大督),又遥领扶风太守。诸葛亮死后,朝廷因为张翼之前讨伐刘胄时立下的功劳,将张翼封为关内侯(没有封地的侯爵),拜为前领军。延熙元年,常年担任地方长官的张翼终于成功进入中央担任尚书,不久又督处于前线的建威,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并且假节,获得了生杀大权。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延熙十八年,卫将军姜维发动洮西之战,在出兵前的朝议当中,唯独张翼坚持认为姜维不应该过分使用武力,穷兵黩武(此处暂且不论姜维是否真的黩武)。此时整个国家当中,不主张大规模北伐的费祎已经被刺,继任的军事长官姜维、政治长官尚书令陈祗无不赞成出兵。然而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张翼依然能坚持阐发自己的观点,能做到一心为国,而不是一心攀附为上位者。在此后,姜维大破王经,张翼又认为应当见好就收退兵,然而姜维坚持围攻狄道,再一次不听从张翼的建议。
平心而论,此处张翼的建议或许并非正确。王经的狄道城中几乎粮尽,若是打下狄道城,那么便是“覆丧一州”的大事,凭借狄道城为跳板实现切割陇右的战略。张翼之所以得到赞誉,并非因为姜维此后并未猛攻陈泰而是退兵,而是因为能在性格并不怎么好的姜维那里,处于公心而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观点正确也好错误也罢,这种态度、精神绝对担得起赞誉。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如果张翼仅仅是不断反对姜维,那么他至多是一个不断在北伐中捣乱的不和谐因素,对于国家毫无帮助;然而比起上面那点,张翼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在决策当中多次反对姜维,但是真正在战场上却没有像魏延那样因私废公,而是积极配合姜维,否则姜维也不会多次带上一个张翼来北伐了。从南中到陇上,无论在什么时候,张翼都是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尽管他的做法和决策未必正确。他在完美诠释了“达士如弦直”的同时,也不断与姜维冲突,甚至关系恶化。明明都为了一个艰辛而伟大的事业呕心沥血,但却不能精诚合作,因为自身理念的细微差别,两个同样品质高洁的人无法彼此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华阳国志记载,“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张翼能与果烈的廖化并称,除了在景耀二年,共列左右车骑将军以外,与自身的才能、性格也是分不开的。这两人可以说是蜀汉大后期,姜维以下最耀眼的两位名将。
在灭蜀之战当中,张翼和董厥一起作为阳安关的援军北上,然而却听说诸葛绪要出建威占据阴平桥,不得不停留在白水(建议在地图上看下建威和阴平桥的距离,这个举动是在太奇怪了,此处不细说),后来随姜维据守剑阁,投降钟会。就在第二年的新春,一直一心为国的张翼终于与姜维达成了一致,一同参加挑拨钟会的复国计划,也一同以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就在赵云去世两年后的建兴九年,前任庲降都督李恢去世,诸葛亮看中张翼的才能,将张翼提拔为新一任庲降都督。然而或许是出于性格的原因,张翼执法极其严格,引起了蛮夷的不满,使得南中耆帅刘胄起兵反叛。然而南中稳定关乎北伐大业,还没有等张翼平定刘胄,朝廷就已经决定派马忠替代张翼,换上更合适的人选同时安抚蛮夷。本来捅出来了这么大的篓子张翼应当急着谢罪,但是他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这么做,而是以国事为重,“岂可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乎”,暂时留下做好军备,等到马忠到达才离开南中。后来马忠能快速平定刘胄,维持南中稳定,这离不开张翼的贡献。
或许此前诸葛亮对张翼捅出这么大的事情怀有不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听说张翼以国事为重,运粮积谷以后,诸葛亮对张翼转为了欣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张翼被任命为前军都督(对比一下周瑜前部大督),又遥领扶风太守。诸葛亮死后,朝廷因为张翼之前讨伐刘胄时立下的功劳,将张翼封为关内侯(没有封地的侯爵),拜为前领军。延熙元年,常年担任地方长官的张翼终于成功进入中央担任尚书,不久又督处于前线的建威,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并且假节,获得了生杀大权。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延熙十八年,卫将军姜维发动洮西之战,在出兵前的朝议当中,唯独张翼坚持认为姜维不应该过分使用武力,穷兵黩武(此处暂且不论姜维是否真的黩武)。此时整个国家当中,不主张大规模北伐的费祎已经被刺,继任的军事长官姜维、政治长官尚书令陈祗无不赞成出兵。然而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张翼依然能坚持阐发自己的观点,能做到一心为国,而不是一心攀附为上位者。在此后,姜维大破王经,张翼又认为应当见好就收退兵,然而姜维坚持围攻狄道,再一次不听从张翼的建议。
平心而论,此处张翼的建议或许并非正确。王经的狄道城中几乎粮尽,若是打下狄道城,那么便是“覆丧一州”的大事,凭借狄道城为跳板实现切割陇右的战略。张翼之所以得到赞誉,并非因为姜维此后并未猛攻陈泰而是退兵,而是因为能在性格并不怎么好的姜维那里,处于公心而不断提出反对意见。观点正确也好错误也罢,这种态度、精神绝对担得起赞誉。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如果张翼仅仅是不断反对姜维,那么他至多是一个不断在北伐中捣乱的不和谐因素,对于国家毫无帮助;然而比起上面那点,张翼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在决策当中多次反对姜维,但是真正在战场上却没有像魏延那样因私废公,而是积极配合姜维,否则姜维也不会多次带上一个张翼来北伐了。从南中到陇上,无论在什么时候,张翼都是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尽管他的做法和决策未必正确。他在完美诠释了“达士如弦直”的同时,也不断与姜维冲突,甚至关系恶化。明明都为了一个艰辛而伟大的事业呕心沥血,但却不能精诚合作,因为自身理念的细微差别,两个同样品质高洁的人无法彼此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华阳国志记载,“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张翼能与果烈的廖化并称,除了在景耀二年,共列左右车骑将军以外,与自身的才能、性格也是分不开的。这两人可以说是蜀汉大后期,姜维以下最耀眼的两位名将。
在灭蜀之战当中,张翼和董厥一起作为阳安关的援军北上,然而却听说诸葛绪要出建威占据阴平桥,不得不停留在白水(建议在地图上看下建威和阴平桥的距离,这个举动是在太奇怪了,此处不细说),后来随姜维据守剑阁,投降钟会。就在第二年的新春,一直一心为国的张翼终于与姜维达成了一致,一同参加挑拨钟会的复国计划,也一同以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发布于 2019-12-08 15:54:42
百家论史:3. 张翼
单论出身,张翼应该是这里要介绍的所有人当中最大的一个。他出身于蜀中世家犍为张氏,祖上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高祖父张浩曾任司空,曾祖父张纲也做到广陵太守,家世可谓是显赫无比。私以为,张翼的表现也并非对不起这样的家世,从史料中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一个既有才能,品德又佳的人,向来惜墨如金的陈寿在本传中却花下大量笔墨来写张翼道德上的闪光点,尤其是最后一句“张翼亢姜维之锐”“咸有可称”。 发布于 2019-12-08 15:54:32
百家论史:张翼的仕途开始于刘备入蜀,在刘备入蜀的时候被任命为书佐,接着又举孝廉,当上江阳长,涪陵令,下面更是先后当上了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其中,蜀汉的国都成都就位于蜀郡,此前担任蜀郡太守的法正杨洪,一个能力连诸葛亮都赞叹不已,一个做事果断手段精准,尽管张翼的才能比不上法正,但是在执法公正、善于提拔人才、事无巨细的诸葛亮执政时期,能不断升上高位,也能说明其能力。
此外,张翼有可能也担任过沔阳长。在汉水之战当中,赵云一系列高光表现,先救黄忠后救张著,此时担任守将的沔阳长张翼准备闭门,然而赵云使了一出空营计,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从而找到机会反击曹军。如果不是概率极小的重名,那么我们还可以为张翼的履历上加上一笔:曾任沔阳长,汉中之战期间随赵云击败曹操。 发布于 2019-12-08 15:54:32
百家论史:3. 张翼
单论出身,张翼应该是这里要介绍的所有人当中最大的一个。他出身于蜀中世家犍为张氏,祖上是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高祖父张浩曾任司空,曾祖父张纲也做到广陵太守,家世可谓是显赫无比。私以为,张翼的表现也并非对不起这样的家世,从史料中我们可以认定,这是一个既有才能,品德又佳的人,向来惜墨如金的陈寿在本传中却花下大量笔墨来写张翼道德上的闪光点,尤其是最后一句“张翼亢姜维之锐”“咸有可称”。 发布于 2019-12-08 15:54:32
百家论史:张翼的仕途开始于刘备入蜀,在刘备入蜀的时候被任命为书佐,接着又举孝廉,当上江阳长,涪陵令,下面更是先后当上了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其中,蜀汉的国都成都就位于蜀郡,此前担任蜀郡太守的法正杨洪,一个能力连诸葛亮都赞叹不已,一个做事果断手段精准,尽管张翼的才能比不上法正,但是在执法公正、善于提拔人才、事无巨细的诸葛亮执政时期,能不断升上高位,也能说明其能力。
此外,张翼有可能也担任过沔阳长。在汉水之战当中,赵云一系列高光表现,先救黄忠后救张著,此时担任守将的沔阳长张翼准备闭门,然而赵云使了一出空营计,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从而找到机会反击曹军。如果不是概率极小的重名,那么我们还可以为张翼的履历上加上一笔:曾任沔阳长,汉中之战期间随赵云击败曹操。 发布于 2019-12-08 15:54:32
昆仑坐忘何足道:讲到马德信了开心 发布于 2019-12-08 04:10:22
昆仑坐忘何足道:讲到马德信了开心 发布于 2019-12-08 04:10:22
铮261:三国志有好多个马忠 我都分不清楚了 发布于 2019-12-08 04:05:42
铮261:三国志有好多个马忠 我都分不清楚了 发布于 2019-12-08 04:05:42
百家论史:张翼并不是不通政务,毕竟后来能进入尚书台的人不可能是纯粹的武将;然而南中的执法一向是难点。这点不能怪张翼无能,是南中实在是太难以治理,尽管汉武帝等人曾经多次征讨西南,但是南中该乱还是得乱,杀掉地方长官的事情比比皆是,远的有栋蚕、若豆等在益州郡反叛,近的有正昂被杀,张裔被流放到东吴。偏偏蜀汉政权对于南中的态度是“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就是并不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南中,而是在大体稳定南中形势的前提下,让南中不断为北伐输出力量,提供资源,如五部青羌组建的飞军就是典型例子。
尽管困难很大,但是事实证明,马忠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早在牂牁太守任期间,马忠就“抚育恤理,甚有威惠”,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马忠,在平定刘胄以后成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由于南中形势不佳,庲降都督常驻平夷县,哪怕是此前的李恢也没有进行恢复。马忠到任以后,把治所迁到处于汉民和异族之间的味县,方便对于南中的治理。同样,越雋太守张嶷也恢复了越雋郡,由此马忠被迁为安南将军,延熙五年时又成为镇南大将军。
延熙七年,曹爽大举进攻汉中,在北面王平浴血奋战之际,大将军费祎亲自领军北上救援。由于蒋琬病重,此刻录尚书事的大将军费祎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政治长官(此处不讨论刘禅,因为蒋琬死后才亲政),其下董允侍中兼尚书令,费祎走后,为了填补空缺,马忠平尚书事处理政务,一直到费祎返回才回到南中。类比一下后来平尚书事的诸葛瞻,足以说明此刻马忠权位之重。
马忠对于南方蛮夷剿抚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对马忠竟然是又畏惧又敬爱,以致于马忠死后,蛮夷竟然哭泣不止,自发为马忠立庙,这一点在整个蜀汉朝廷当中,恐怕只有诸葛亮、张嶷寥寥数人能与之相比。事实上,在马忠死后继任的几位庲降都督中,名士张表“有威仪风观”,阎宇“宿有功干”,但是这两人都比不上马忠政绩显赫,收服人心。
文武双全的马忠,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一方长官,更是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一面旗帜。 发布于 2019-12-08 04:05:02
百家论史:张翼并不是不通政务,毕竟后来能进入尚书台的人不可能是纯粹的武将;然而南中的执法一向是难点。这点不能怪张翼无能,是南中实在是太难以治理,尽管汉武帝等人曾经多次征讨西南,但是南中该乱还是得乱,杀掉地方长官的事情比比皆是,远的有栋蚕、若豆等在益州郡反叛,近的有正昂被杀,张裔被流放到东吴。偏偏蜀汉政权对于南中的态度是“纲纪粗定,夷汉粗安”,就是并不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南中,而是在大体稳定南中形势的前提下,让南中不断为北伐输出力量,提供资源,如五部青羌组建的飞军就是典型例子。
尽管困难很大,但是事实证明,马忠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早在牂牁太守任期间,马忠就“抚育恤理,甚有威惠”,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马忠,在平定刘胄以后成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由于南中形势不佳,庲降都督常驻平夷县,哪怕是此前的李恢也没有进行恢复。马忠到任以后,把治所迁到处于汉民和异族之间的味县,方便对于南中的治理。同样,越雋太守张嶷也恢复了越雋郡,由此马忠被迁为安南将军,延熙五年时又成为镇南大将军。
延熙七年,曹爽大举进攻汉中,在北面王平浴血奋战之际,大将军费祎亲自领军北上救援。由于蒋琬病重,此刻录尚书事的大将军费祎成为实际上的最高政治长官(此处不讨论刘禅,因为蒋琬死后才亲政),其下董允侍中兼尚书令,费祎走后,为了填补空缺,马忠平尚书事处理政务,一直到费祎返回才回到南中。类比一下后来平尚书事的诸葛瞻,足以说明此刻马忠权位之重。
马忠对于南方蛮夷剿抚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对马忠竟然是又畏惧又敬爱,以致于马忠死后,蛮夷竟然哭泣不止,自发为马忠立庙,这一点在整个蜀汉朝廷当中,恐怕只有诸葛亮、张嶷寥寥数人能与之相比。事实上,在马忠死后继任的几位庲降都督中,名士张表“有威仪风观”,阎宇“宿有功干”,但是这两人都比不上马忠政绩显赫,收服人心。
文武双全的马忠,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一方长官,更是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一面旗帜。 发布于 2019-12-08 04:05:02
百家论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到了“伯乐”的马忠趁此一飞冲天,建兴元年成为丞相府的门下督,建兴三年南征时,马忠被任命为牂牁太守,参与平定南中的反叛,又平定了朱褒的叛乱,建兴八年成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此次北伐当中,诸葛亮虽然对司马懿取得大胜,但是因为缺粮无法继续进取,而李严运粮不济时正是派遣狐忠(马忠)通知诸葛亮,不妨脑洞一下,马忠有没有可能在扳倒李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四伐退军以后,马忠遇到了同样擅长对付异族的张嶷,共同平定汶山羌人叛乱。建兴十一年,由于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苛,不得蛮夷欢心,激化了民族矛盾,南中豪帅刘胄掀起叛乱。就此,马忠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职位——庲降都督。
(各位可以参考吧主 的帖子 *s://tieba.baidu*/p/5643442560?fr=good) 发布于 2019-12-08 04:04:42
百家论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到了“伯乐”的马忠趁此一飞冲天,建兴元年成为丞相府的门下督,建兴三年南征时,马忠被任命为牂牁太守,参与平定南中的反叛,又平定了朱褒的叛乱,建兴八年成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此次北伐当中,诸葛亮虽然对司马懿取得大胜,但是因为缺粮无法继续进取,而李严运粮不济时正是派遣狐忠(马忠)通知诸葛亮,不妨脑洞一下,马忠有没有可能在扳倒李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四伐退军以后,马忠遇到了同样擅长对付异族的张嶷,共同平定汶山羌人叛乱。建兴十一年,由于庲降都督张翼执法严苛,不得蛮夷欢心,激化了民族矛盾,南中豪帅刘胄掀起叛乱。就此,马忠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职位——庲降都督。
(各位可以参考吧主 的帖子 *s://tieba.baidu*/p/5643442560?fr=good) 发布于 2019-12-08 04:04:42
百家论史:2. 马忠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一位十分出名的名将杀手马忠,他本为龙套一员,正常的命运无非是在某一次战役当中为了凸显某位名将的武勇而被一回合秒杀,然而他却先擒关羽,后杀黄忠,成功完成了一次龙套的经典逆袭,以致于在成书六百多年以后,暗耻给这位龙套角色安了一个捕缚特技,成了各路大神战报当中的必ban对象。
这位演义的东吴马忠虽然厉害,但却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我们今天的主角同样也叫马忠,在演义当中同样是个酱油,只不过这两位马忠一位在历史上位高权重,一位地位低下记载缺乏,甚至连后续都没有了。 发布于 2019-12-08 04:04:32
百家论史:我们要说的马忠本名狐笃,后来改名为马忠,在建安末年担任巴西郡汉昌县长。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下去,他或许在地方上平静地度过一生,也或许凭借着自己诙谐幽默的本事,在任期创造几个流传于世的趣闻。然而,当机会降临在马忠这样的人身上时,凭借自己的才能,这些人终当脱颖而出,成就名垂青史的佳话。
机会,便是夷陵大败。
夷陵一战几乎打光了西蜀的元气,以致于南中蠢蠢欲动,汉嘉郡甚至率先反叛;北面的曹魏更是以为西蜀不足为虑,王朗他们一个个都朝益州写劝降信(这个应该就是演义里面王司徒阵前饶舌的原型)。用出师表里面的话来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东西和好之前,整个益州不得不竭尽全力,时时刻刻防备东吴乘大胜之际进攻永安,威胁主上,威胁蜀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西太守阎芝派遣身为汉昌县令的马忠带领郡兵五千来补充永安的兵力。
众所周知,在夷陵之战投魏的黄权能力很强,汉中之战大胜“皆权本谋”,夷陵之战时也提出了一个较为稳妥的意见,自己带兵在前,刘备在后接应。而马忠带兵到永安以后,刘备非常欣赏马忠的才能,对尚书令刘巴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又得到了狐笃(马忠),这天下可不缺乏有才之人啊。 发布于 2019-12-08 04:04:32
百家论史:2. 马忠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一位十分出名的名将杀手马忠,他本为龙套一员,正常的命运无非是在某一次战役当中为了凸显某位名将的武勇而被一回合秒杀,然而他却先擒关羽,后杀黄忠,成功完成了一次龙套的经典逆袭,以致于在成书六百多年以后,暗耻给这位龙套角色安了一个捕缚特技,成了各路大神战报当中的必ban对象。
这位演义的东吴马忠虽然厉害,但却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我们今天的主角同样也叫马忠,在演义当中同样是个酱油,只不过这两位马忠一位在历史上位高权重,一位地位低下记载缺乏,甚至连后续都没有了。 发布于 2019-12-08 04:04:32
百家论史:我们要说的马忠本名狐笃,后来改名为马忠,在建安末年担任巴西郡汉昌县长。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下去,他或许在地方上平静地度过一生,也或许凭借着自己诙谐幽默的本事,在任期创造几个流传于世的趣闻。然而,当机会降临在马忠这样的人身上时,凭借自己的才能,这些人终当脱颖而出,成就名垂青史的佳话。
机会,便是夷陵大败。
夷陵一战几乎打光了西蜀的元气,以致于南中蠢蠢欲动,汉嘉郡甚至率先反叛;北面的曹魏更是以为西蜀不足为虑,王朗他们一个个都朝益州写劝降信(这个应该就是演义里面王司徒阵前饶舌的原型)。用出师表里面的话来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东西和好之前,整个益州不得不竭尽全力,时时刻刻防备东吴乘大胜之际进攻永安,威胁主上,威胁蜀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西太守阎芝派遣身为汉昌县令的马忠带领郡兵五千来补充永安的兵力。
众所周知,在夷陵之战投魏的黄权能力很强,汉中之战大胜“皆权本谋”,夷陵之战时也提出了一个较为稳妥的意见,自己带兵在前,刘备在后接应。而马忠带兵到永安以后,刘备非常欣赏马忠的才能,对尚书令刘巴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又得到了狐笃(马忠),这天下可不缺乏有才之人啊。 发布于 2019-12-08 04:04:32
Xasper:也不想想活了真么久,肯定越来越厉害啊 发布于 2019-12-07 18:02:42
煥噬SKY夜:写的挺好的
发布于 2019-12-07 17:41:52
百家论史:水平不够求各位指正…… 发布于 2019-12-07 16:51:22
百家论史:廖化就这样一直走了下去,官至左车骑将军,假节,遥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成为蜀汉军中姜维以下的第一人,与张翼并列。
华阳国志当中提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这也是相当高的赞誉了。
然而,只要北伐最终不成功,这些从蜀汉得到的,终究是要失去。
在263年的灭蜀之战当中,廖化驻扎于阴平广武,作为把守阴平桥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及时到达,使得姜维不得不冒险前往孔函谷调走诸葛绪。
后面,便是白水退军,死守剑阁,然后……偷渡阴平了,刘禅投降了。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也不知这拔刀砍石的人群中,是否有廖化一员?
也不知满头华发的老将,在病中迎来264年的新春时,是如何感想?
也不知听闻昔日相爱相杀的战友姜维冒险一搏,以身殉国时,是否为了姜维,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流下过多少老泪?
总之……不重要了。
“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发布于 2019-12-07 16:51:02
百家论史:238年,蒋琬命令姜维出击阴平。
关于此次阴平之战,三国志没有任何记载,所有的信息全部出自敌国史书《魏书》。尽管王沈是个什么样的人各位应该都知道,但是此次记载应该是真的,因为没有必要为了称赞敌人的武功,而虚构这样的记载。
魏书原文: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在翻看三国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找到蒋琬的奏表与这条记载互相印证:
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
蒋琬提到曾经“偏军入羌”击败郭淮,能以“偏军”入羌击败郭淮,自然不可能是诸葛亮三伐,因为三伐是陈式偏军攻打武都阴平,诸葛亮亲自带领主力击败郭淮;在此次上表之前的“偏军入羌”,结合现有记载来看,要么是阳溪之战魏延大破郭淮,要么是此次阴平之战。
在此次作战当中,廖化取得了“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大败曹魏,击破一位太守,杀死一位太守的骄人战绩。 发布于 2019-12-07 16:50:52
百家论史:在看姜维北伐的历史时,我们注意到,廖化常常是作为一支独立的偏军而出现,是姜维最频繁的分兵对象。这说明,廖化至少在战术上,有着相当不错的能力,
譬如后面姜维要救援治无戴,就是派廖化在成重山吸引郭淮的火力:
姜维出石营,从彊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集,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PS 我真的很好奇,此处姜维入境迎接治无戴,郭淮你没有去吃治无戴,去吃姜维的偏军,偏军没吃掉还给人家接走了,朝廷是怎么做出给郭淮封侯这种决定的?莫非以为郭淮打退了姜维的进攻?
还有后面姜维留廖化和邓艾相持,自己去捡便宜: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总之,廖化的能力并没有一般所认为的那样弱,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偏军统帅。 发布于 2019-12-07 16:50:52
百家论史:1.廖化
关于廖化,最出名的两件事无非是三国演义当中他那惊人的寿命,和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流传相当广的话。这句话确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蜀汉后期,尤其是诸葛亮死后,人才数量相对匮乏,质量相对低下的现状。然而,这句话也颇有贬低廖化的意思,似乎整个国家都没人了,只能让廖化这种货色来当先锋。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以为后三国的水准远远低于前三国,人才凋零殆尽只剩下二流角色,因此廖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一堆二三流角色当中才脱颖而出。这是丝毫没有根据的说法。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廖化出场时身为前将军关羽的主簿,随军攻打襄樊,见证大汉中兴的第一次希望。然而风雨突变,吕蒙夺取南郡,守将糜芳不战而降,关羽败亡,廖化也随之入吴。
此时的廖化,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本来好好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监视和猜忌;更重要的是,大汉中兴的希望被瞬间打断了。
对于忠臣而言,最可悲的莫过于自己却无能为力,只好坐视国家危亡,怎么办呢?
逃吧。
“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廖化诈死骗过东吴,然后背着老母亲一路逃向西蜀,这和后来张裔千里归国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适逢刘备亲自带领大军东下,廖化也因此受到刘备青睐,被任命为宜都太守。 发布于 2019-12-07 16:50:42
百家论史:好景不长,夷陵大败以后刘备匆匆托孤完便撒手人寰,维持整个国家的重任压在诸葛亮等人的头上。此时廖化被任命为丞相参军,为了理解参军是个什么样的职位,不妨对比一下其它几位参军的情况。
除了廖化,诸葛亮还任命过七位参军:
蒋琬
费祎
杨仪
张裔
宗预
王平
马谡
至于这几位受不受信任,算不算重用?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而亮特命祎同载”
“亮深惜仪之才干”
“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然而在北伐当中,我们并未看到廖化活跃的身影。也许是蜀汉记载缺失,没能留下多少事迹,也有可能廖化本人便是大器晚成。
廖化真正开始他的高光时刻,是在诸葛亮死后。 发布于 2019-12-07 16:50:42
百家论史:一楼廖化镇
发布于 2019-12-07 16:50:22
更多《三国志13》【缓更】蜀中有大将相关问题
问题:《三国志13》【缓更】蜀中有大将
回答:佐助也虐了,也是一只轮回眼。。。瞬间地爆天星9个尾兽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二线到三线的武将中你们最喜欢谁?
回答:放过我鹰眼吧,鹰眼最弱行了吧,鹰眼只是剑术好一点点,别人稍微使一点劲、用个霸气鹰眼就死了。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自创战法】我说战法你来改。超好玩的自创战法!(缓更)
回答:那也很厉害了啊,比起来我也只会看看了。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有一点一直弄不明白。
回答:就因为东仙自爆 蓝染微笑了一下 详情 >
问题:《三国志13》你们喜欢在哪个城池开局?
回答:好厉害!!!! 详情 >